【概念】
胎漏,是指妊娠前半期,陰道不時少量出血、或點滴不止、或時有時無。若下血不止,常可導致墮胎、小產。《本草綱目》說:“下血不止,血儘子死。”因此,重視胎漏的診治,是防止發生流產的關鍵。
本症,在古典醫籍中,名稱不一,《金匱要略》謂之“妊娠下血,《婦科大全》謂之“胞漏血”,《婦人良方》稱之“胞漏”,《太平聖惠方》謂之“胎漏”,《本章綱目》則稱為“漏胎”。
常見證候
氣虛胎漏:妊娠早期,陰道不時下血,量少不鮮,或下黃水,面色觥白,精神倦怠,怕冷,氣短,腰廢腹脹下墜,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滑。
血虛胎漏:妊娠胎漏下血,量少色淡,面色淡黃,頭暈目眩,心悸少寐,大便乾燥,舌質淡紅,苔薄黃或無苔,脈細數而滑。
腎虛胎漏:胎漏下血,量少色淡,腰脊痠痛,腿軟乏力,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舌淡,苔白滑,脈滑或沉弱、兩尺尤弱。
血熱胎漏:妊娠前半期,陰道不時下血,血色鮮紅,面紅唇赤,心煩失眠,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少津,脈數而滑。
虛熱胎漏:胎漏下血,時下時止。頭目眩暈,心悸少寐,口燥咽乾,飲水不多,兩顴潮紅,午後發熱,掌心灼熱,舌紅無苔,脈細數,兩尺尤細。
外傷胎漏:體質虛弱,胎漏下血,腰疫腿軟,或小腹墜脹,神疲乏力,舌淡,苔正常,脈滑無力。
鑑別分析
氣虛胎漏與血虛胎漏:皆為虛證胎漏。但病因、病機不同。氣虛胎漏,多因素體虛弱,或脾胃素虛,中氣不足,或孕後罹疾,損傷正氣,以致氣虛下陷、蔭胎之血無所憑依,衝任失守則胎漏生矣;而血虛胎漏,則多因素體血虛,或孕後惡阻較重,以致脾胃受損,化源不足而血少,血少則胎失所養,衝任不固,遂致胎漏。其辨證要點是:氣虛胎漏,其漏量少,血色不鮮,常下黃水,並見面色眺白,精神倦怠,怕冷,腹脹下墜,舌淡,脈虛等症狀;血虛胎漏,則必見面色淡黃,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舌質淡紅,脈細滑而數等血虛不榮的症狀。至於治療,氣虛者,宜補益中氣,升陷安胎,常用補中益氣湯,或舉元煎加阿膠、艾葉;血虛者,宜養血安胎,方用胎元飲或膠艾湯。
腎虛胎漏:多緣稟賦素弱,先天不足,腎氣虛法,衝任不固,而發生胎漏下血。然亦有房事不節,損傷腎氣,以致衝任不固,先漏而後墮者。其辨證要點為:必見腰脊瘦 痛腿軟,頭暈耳鳴,尺脈細弱等症狀。治宜補腎安胎,加味壽胎丸主之。
血熱胎漏與虛熱胎漏:皆因熱伏衝任,擾動血海,迫血妄行所致。但病因不同,又 有虛實之別。前者屬實證,多因體素陽盛,孕後陰血養胎,陽氣益盛,或母體程患溫熱之疾,邪熱內傷胎元;而後者為虛證,多緣腎陰不足,陰虛而生內熱。其辨證要點為:血熱胎漏者,因“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燥、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症。”(《景嶽全書·婦人規》)而虛熱胎漏者,必見頭目眩暈,心悸少寐,咽乾口燥,欲飲不多及午後潮熱、掌心灼熱,舌紅無苔,脈細數)等症狀。血熱胎漏者,宜清熱養血、止漏安胎,常用保陰煎加側柏炭;虛熱胎漏者,宜滋陰清熱、止漏安胎,常用阿膠地黃湯。血熱若兼口苦咽乾,胸悶脅脹,心煩多怒,脈弦數而滑者,其熱緣由肝鬱化火所致。治宜舒肝解鬱、清熱止漏,方用丹梔逍遙散。
外傷胎漏:多系跌僕、觸撞、墜落、閃挫,或勞累過度,損傷胎氣,以致胎漏下血。此類胎漏,詳詢病史,即可明瞭,進而脈證合參,辨證不難。治療宜扶氣養血、安胎止漏,方用聖愈湯合壽胎丸。
胎漏一症,總因衝任不固,不能制約其經血,以致蔭胎之血下漏。究其原因,有氣虛、血虛、腎虛、血熱、虛熱及外傷諸端。臨床鑑別時,要詳審病因,細辨脈證,還應與激經相鑑別。激經,又稱“妊娠經來”、“盛胎”、“垢胎”。其臨床特點是:在妊娠初期,月經仍按期來潮,但來亦必少,且“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對孕婦、胎兒無明顯損害,屬一種異常生理現象,到妊娠四、五個月後自行停止,不必用藥。下而胎漏下血乃不時而來,且多有全身見症,又易墮胎、小產,不可忽視。
胎漏與胎動不安亦不同。《醫學入門》說:“心腹痛而下血者,為胎動不安;不痛而下血者為胎漏。二者所由分也。”
【文獻別錄】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懷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校注婦人良方·妊娠疾病門》:“妊娠下血,發熱作渴,食少體倦,屬脾氣虛而肝火所侮。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梔。”
《張氏醫通·婦人門》:“胎漏黃漿,或如豆汁,若肝脾溼熱,用昇陽除溼湯;肝脾風 熱,加味逍遙散;肝脾鬱結,加味歸脾湯;……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作丸服;風入腸胃,胃風湯。” 又:“暴下水者,其胎必下。若徐徐而下者,可用補氣安胎藥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