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媒體所曝出的海南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出具的《行政處罰(限期拆除)決定書》上的日期,2022年1月10日,是海花島39棟建築的拆除最後的截止日。
截止1月10日晚8點,我們並未等到爆破的隆隆炮響,而圍繞“應該拆還是不應該拆”的討論還在繼續。恆大此番拆除這部分建築,其市場折損金額超過78億元,這還不算爆破拆除的成本。
或許真的是蝨子多了不愁,也或許是萬億的宇宙大債務,盤根錯節的債權債務關係委實難辦,許家印除了反覆面對媒體表態以外,近日已經開始公開叫賣個人名下的豪宅。
但無論怎樣,許家印和恆大拖累的債權人們,新年和春節都很難熬。
籌錢還債
據媒體報道,許家印正在叫賣的豪宅位於廣州金碧華府小區,市值在1.1億元,被掛賣8000萬元,只要求購買人一次性付清。這棟房子原本是許家印父母在居住使用,僅裝修就耗費1000萬元。
而這不是許家印第一次出售自有資產為恆大還債。自2021年7月1日以來,許家印個人就已砸鍋賣鐵湊出70億元現金幫助恆大渡過危機,其中包括廣州的第一頂豪匯悅臺、深圳的深圳灣壹號、香港的布力徑10號B座及C座等多套房產,甚至許家印的4架私人飛機也已賣出2架。
畢竟,許家印要想辦法兌現其承諾的“與恆大共存亡”誓言。但恆大當前的困局,顯然不是他砸鍋賣鐵、喊喊口號就能解決的。
據統計,恆大集團包括房屋建設資金、集團管理成本、建築材料尾款等在內的欠債總額,達到了1.97萬億元。即使賣掉許家印上述所有資產,在恆大高額的債務面前也只是杯水車薪。
除許家印自己外,恆大集團也在處置資產進行自救。但因恆大集團體系較為龐雜,核心產業包括地產、物業、金融、汽車、網際網路等,其資產處置進度一直十分緩慢。
其核心資產板塊中,僅金融板塊的盛京銀行完成出售,其餘所售資產多為恆騰網路、房車寶、嘉凱城等非核心產業。
2021.03
133.9億元賣掉房車寶10%股份;
2021.06
7.6億元清倉嘉凱城29.9%股份;
2021.06-11
86.2億元清倉恆騰網路股份;
2021.07
10.4億元清倉深圳市高新投集團7.08%股份;
2021.08
20億元清倉恆大冰泉49%股權;
2021.08
92.7億元出售5個地產專案股權及非核心資產;
2021.08-09
出售盛京銀行股份變現約110億元。
此外,恆大也曾計劃出售物業和新能源汽車。2021年8月10日,恆大公告稱“正接觸投資者,探討有關出售恆大新能源汽車和恆大物業的部分權益事宜”。在接觸了碧桂園後,10月,恆大曾宣佈以200.40億港元的價格,將恆大物業51%股權出售給合生創展,但卻在16天后宣佈中止協議。目前,物業板塊尚未找到接手的下家,新能源汽車則被許家印寄予了“轉型”的厚望。
違規建造的海花島
這邊想方設法處置集團資產和個人資產給恆大回血,那邊海花島的拆除又讓其雪上加霜。現在的恆大就像一邊注水一邊放水的水池,這水能不能填滿還未可知。
近日,恆大發布了《內幕訊息及恢復買賣》公告,披露了海花島39棟建築將被限期拆除。恆大海花島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島,由恆大2013年“填海造地”而來,2015年開始蓋樓,現已建成三座獨立的離岸人工島,總佔地面積7.8平方千米,計劃投入1600億元,目前已投入約810億元,是許家印和恆大最重視的文旅專案,曾經也是海南省的重點專案。
但2021年12月30日,海南省儋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一紙書文“責令恆大在10天內拆除海花島2號島的39棟樓”,拆除地塊為2-14-1,總面積434941.46平方米,若以1.8萬元/平方米的平均售價估算,這39棟違建的總貨值約78.28億元。另外,恆大還需要自掏腰包進行拆除,當年“填海造地”的葫蘆島0.3平方千米,拆除用了2億元,恆大按0.425平方千米測算,大概需要3億元。不過這虧損對恆大來說也不冤,只能說當時恆大有多大膽,現在債就有多難還。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若填海超過50公頃(0.5平方千米),必須經國務院及國家海洋局審批。而海花島7.8平方千米遠超國家規定,並且沒有透過國務院審批就開始“造地”,恆大能完美操作這套流程得益於當時的海南省儋州市委書記張琦,2013年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門化整為零,將整個專案劃分成36個子專案,每個不超過0.27平方千米,一天批18個,海花島順利落地。
海花島從出生就是錯的,成長之路必然坎坷,這五年來建建停停,直到今天被拆的39棟樓依然是毛坯。
2017年8-9月,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海花島專案“鼓了錢袋、毀了生態”。
2018年9月,海南省儋州市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恆大海花島等違規填海專案暫停建設、暫停營業,並罰款5萬元。但僅僅2個月後,海花島就悄悄復工了。
2019年4月,海南省對海花島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調查處理,共立案14宗,處罰款約2.15億元。
2020年5月,海南省責令海花島違規建築全面停工,收回預售許可證,吊銷土地使用證,撤銷《建設專案環境影響登記表》。自此以後恆大海花島再也沒有復工。
恆大海花島2號島的39棟違建
填海造房的禍患
違規填海埋下的隱患,是如今海花島上被定性為違法建築的39棟樓的根源所在。
從1988年建省以來,海南省進入填海造地時代,2008年達到頂峰,直到2017年正式落幕。
填海造地成本低,且能帶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填海造地活動又是一種完全改變海域空間自然屬性的人類海洋開發活動,控制不好極易引發海洋生態環境損害、海域自然資源破壞、海洋開發利用秩序錯亂等多種問題,從而制約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填海造地在國外有很多先例,例如荷蘭,20%的國土面積都是由填海造地而來,但荷蘭已經感受到了它帶來的弊端,人工岸線適應不了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攔海大堤多次被沖毀,近海城市經常遭受洪水影響。因此,荷蘭現在採用退灘還水的做法,逐步拆除以前填海造田的區域,轉變為濱海溼地,恢復生態環境。
填海造地帶來的環境汙染和安全問題是不可逆的,一般而言,填海建築的地基都需深入地下幾十米,穿過填土層,到達岩石層。填土層需經過幾年到十幾年沉降才能漸漸穩定,才可長期居住。
但是恆大在沒有正規審批的前提下,2013年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2015年開始蓋樓,2016年就已有16個業態主體封頂。僅僅兩三年時間就填海完成甚至樓體封頂,不得不讓人思考這些建築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故而海花島這39棟樓不能繼續建設已成定局,但是否要拆除還有待商榷。雖然海南省政府要求恆大10天內拆除,但眾多專家認為,大規模拆除海花島除了造成資源浪費外,還是對環境的二次汙染,並且恢復生態環境還需投入1.77億元,所以不建議一拆了事。
目前輿論也大多倒向不拆除一方。“這不是恆大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亂象叢生導致的後果,如果僅僅一拆了之,不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那將毫無意義,是純資源浪費,所以海花島是否拆除還需慎重抉擇。”業界專家表示。
1月3日晚,恆大發布給業主的一封信,聲稱將按照決定書積極溝通,妥善處理,並未提及拆除。1月4日,恆大稱已申請行政複議,但據海南省住建廳工作人員稱,恆大還未提交材料。若提交材料,海花島在未來60天內就不會被拆。
如今,10日之期已到,海花島還未動工拆除,不知恆大海花島的39棟樓未來將何處何從。
(轉載自地產資管網,已獲授權)
本文源自焦點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