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渡口全景
龍門,又叫禹門,地處河津西北、韓城東北,是黃河穿越晉陝大峽谷的出口。黃河出此後由北向南,直瀉而下,水浪起伏,河面寬闊。傳謂唯"神龍"可越,故名龍門。據記載:夏禹定為龍門,亦日禹門渡。河流至此,寬約百步,兩山對峙,河衝其中,夾岸斷壁,狀近斧鑿,傳說係為夏禹所開。據《水經注》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後人懷念大禹的功德,稱其為禹門。因為是秦晉交通的渡口,又稱作禹門口。
早期的公路橋和鐵路橋
解放後這裡先後修建了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並列橫跨黃河上空。鐵索橋建成於1950年春。該橋有8根底鎖,上鋪木板,兩側用鐵絲網與護欄連線,供行人透過。到1975年黃河公路橋通車為止,鐵索橋在漫長的25年間,為秦晉兩地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據說每天有上千人次透過,通行貨物重量達800餘噸。1975年,鐵道部建橋隊在鐵索橋舊基旁,建成了現代化的柔性鋼懸索公路橋和鋼桁梁鐵路橋。至此,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並列橫跨在的黃河上空。
無人機拍攝的龍門渡口
上世紀七十年代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有幹不完的活,根本沒時間去閒逛。那時吃的都是未經深加工的粗鹽(顆粒鹽),村子小賣部賣的是白顆顆鹽,一塊錢能買12斤,山西那邊賣的是黑顆顆鹽,比白鹽稍微鹹點,一塊錢能買16斤,不少人家都到山西那邊買過鹽。
我村子的村口便是黃河。出門200米,站在寨子的土城上就能看到黃河,自小見過黃河發大水瘋狂肆虐的情景,對黃河沒有什麼好印象。所以第一次去禹門口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去買鹽。家離禹門口大約30里路,好像是上五年級時的一個星期天,吃過早飯,獨自騎著自家的老牌永久腳踏車,拿著一個裝鹽用的小布袋便出發了,沒有問路一口氣便騎到了禹門口大橋。看到的是三橋並列,左側是鐵索橋,中間是公路橋,右邊稍高的是鐵路橋。鐵索橋兩頭用圍欄擋著,兩頭靠橋墩的地方沒有木板了,不讓人走,鐵索在空中不停的晃動著。公路橋兩頭有武警戰士把守,不讓拍照,不讓停留。過橋沒多遠公路邊上有個合作社,稱好鹽綁車子後架上,儘早趕回了家。
新修的108公路橋
此後曾多次途徑或者是專程到此遊覽。如今在渡口兩岸都開發乘船遊覽的專案,最遠可以逆流而上到達大禹治水所開鑿的石門,河面至此寬度不足50米,石門是蒙華鐵路的必經之地,建有蒙華鐵路大橋。
蒙華鐵路大橋
如今,禹門口鐵索橋只有兩頭的橋墩遺址還在,公路橋和鐵路1號橋也已完成了使命,公路橋僅供行人通行,鐵路橋右側新修的鐵路2號橋和下游不遠處的新108公路橋正在為秦晉之間的交通提供著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