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平時就很喜歡看紀錄片,尤其是人文與自然一類紀錄片的我來說,“馥郁酒鬼,守護世遺”所帶來的《萬里走單騎》還真是完美戳中了我的喜好,既可以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又能好好地瞭解一番文化遺產背後的故事。真是欣慰,我們國家的世界遺產終於被重視和認真宣傳起來了。#讓世遺活起來#
中國有56處世界文化遺產,節目裡對各處的探索都很詳實,因為身在福建,我的目光自然就落在了這裡。
56項世界遺產中包含38項文化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4項自然遺產。福建總共佔有5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有武夷山,自然遺產有泰寧丹霞,文化遺產最多,包括土樓、鼓浪嶼和泉州史蹟。這裡邊我最熟悉的便是土樓,曾在那兒住了半個多月。
福建土樓早在2008年的時候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當然了,要知道福建土樓的數量那可是數以萬計的,所以自然無法一一列入,最終入選的只有46座,即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永定區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
因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緣故,這些藏在山林中的土樓才慢慢地被人們所熟知,也有過一段熱烈的探索期。
土樓的形制,可以說不僅在國內,就是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個很有名的古早段子,說美國的衛星從空中拍到了土樓,有圓有方地一大片連在一起,因為沒見過所以還煞有其事地誤認為這是中國的導彈發射井,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當然,段子看看就好,不過土樓確實擔得起與眾不同這個形容。它和一般的古建築不一樣,從外表看平平無奇,既沒有層層精巧的屋簷,也沒有華麗的裝飾與色彩,但那碩大的體型一矗在那裡,就給人一種奇妙的安全感——畢竟安全感可是當初建造它們的人的首要要求。
設計者是漢族的分支群族——客家族,他們在唐宋時輾轉南遷來到福建,因為是外來客,大家自然要凝聚宗族力量,聚族而居。加上此地常有流寇騷擾,因而客家先祖因地制宜,建造了這種堅固且防禦性強的建築。
福建多山,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平地,依託自然環境,建造了適合群居的大型民居,這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土樓以木構樑柱為框架,就地取材,用當地的夯土材料圍合而成,造型多樣,以圓形、方形居多。說起來,中國人講究內斂之勢,向來喜歡圍合之物,這種思想竟然也在這些建築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從高處俯瞰,它就像一口巨大的灰鍋,氣勢恢宏,內部結構井然有序。
土樓的妙處不僅在於自保能力強,裡面也是大有乾坤,3-4層的巨大空間可以容納上百戶人家,人數在幾百人到千人不等,通風采光都屬良好,空間很大,可以儲藏糧食、開水井。可以說是大門一關,世界與我無關。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模式,土樓數量很多,典型代表也不少,比如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南靖田螺坑土樓群,這是一個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組成的土樓群,人送外號“四菜一湯”。
其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邊的圓形和昌樓都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其餘三座分別是振昌樓、瑞雲樓和文昌樓。五座土樓相互擁簇,依山勢錯落佈局,從高處俯瞰,精妙的構造和獨特的造型屬實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別看土樓歷史悠久、具有文化價值,好像需要隔絕保護起來一樣,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裡面住著當地人。居民們堅守著自古傳承的家園,也承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他們在這裡落葉生根,讓人間熱烈的煙火氣繚繞其中,讓這些生在山野的堅固建築也多了一絲人情味,不知有多少聚散悲歡在此間上演。
土樓常常讓我想到一個詞:圍城。從外型上來說,它確實如字面意思,而從某種意義上,它也如小說裡的圍城一樣,處於一個悄然而至的生存困境。
土樓千千萬萬,那些受到重視的、打上了“世遺”旗號的自然被完好儲存、開發宣傳,而那些殘敗破落的,甚至於位置偏僻而交通不易到達的,因為鮮有遊客光顧,加上現代化的衝擊——新建築拔地而起而隱隱受到命運的挑戰。
這大抵是許多老建築都會遇到的真實境遇,人一走出去,空蕩蕩的房屋便愈顯滄桑感,熱鬧的地方開發了商機,有遊客匆匆而來,帶起了不少生機。而更多的則依然沉寂在山間,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以至漸漸人去樓空,明珠蒙塵。
其實這數量眾多而關注微小的情況,是很適合那些探索者的,現在景觀都喜歡宣傳“小眾”,這剛好和土樓的狀況契合,這裡還未被充分認識的土樓實在太多了,除了那46座世遺土樓外,必然還有其它獨具特色的存在。
雖然當初的繁盛期已然不存,但作為人們的精神家園,世界矚目的建築藝術與文化遺存,土樓自然是要繼續保護開發的。其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絕倫的藝術,值得人們向它投入更多的目光,讓它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