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從西周到今天,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的時光變遷,今天當我們進入這座古城,您將會被那一幢幢文化燦爛、民風古樸的古民宅所震撼。
那是1985年8月,我從部隊轉業到古城公安派出所工作的第三年,我們舉家從農村遷往城裡的一幢古民宅大院,並且一住就是整整二十五個年頭。
這幢民宅背靠古錢莊,臨近明清街,當您從市樓往南不到百米進入巷內,從門庭的臺階拾階而上,便進入這個佈局嚴謹、尊卑有序的四合院。四合院中磚牆瓦頂,裝飾華麗的垂花門窗,臨街穿堂式的庭柱石鼓,民宅中造型各異的花卉,把這處古民宅裝扮得鬱鬱蔥蔥。
據民宅資料考證,這幢院落受晉商文化的薰陶,從古城開創天下第一票號開始,四合院中居住的這戶家財萬貫的東家,同眾多財東們一樣,以其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和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創造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傳奇神話。因此,從格局方位和傳統民俗文化考量,這個四合院可謂設計考究、左右對稱、財運亨通。
就在那一年的春節前夕,有一對八十歲左右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夫婦,在旅遊部門的陪同下,徑直來到我們家,一邊與我們交談,一邊用心地拍照,生怕漏掉了什麼。翻譯人員說,這對夫婦是抗戰時期來古城經商的,也就是那時候,年輕的他們,在我們居住的民宅內結成伉儷,並白頭到老。他們看到裡間當年的土炕,十分興致地給我們講了他們年輕時那段浪漫的異國風情。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居住的這處昌運通達的古宅造就了眾多的莘莘學子。剛搬出民宅的王老先生的兒子,八十年代初考入武漢一所名牌學府,為這對年邁老人爭得了彩頭。接著我的兩個兒子也相繼考入本科大學。為此,愈加感受到這處僅有二十多平方米的住宅可謂書香福地。
從外商做生意在古城過年,到古民宅中一代代傳承的獨特風韻,我和許多一路走來的老人們回憶起過年的往事,可是如數家珍……春節那天和鄉下一樣早早起來,冒著嚴冬的寒冷去感受古民宅的年味。說到傳統年味,既相同於當地的民俗民風,又區別於鄉下的那種“十里鄉俗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是在古民宅過年雖然鄉下的一些習俗仍在延續,但秉承舊俗的人越來越少了。如太陽未出,不準往地上灑一點水;說話要輕聲細語,大年期間不準講粗語,就連偶有罵街習慣的莊稼漢和常年嘮嘮叨叨的長舌婦也在那幾天有所收斂了。值得關注的是在古民宅,既保留了這些傳統的習俗,同時又融入了不少豐富的現代理念。早上起來“喝點紅糖水,日子越過越甜蜜";“清晨放鞭炮,全院都很熱鬧”;“吃完餃子串串門,鄰里之間添感情"。在民宅大院中還有一個新的內容,這就是外地來古城過年的遊客,習慣性地走進民宅觀光,於是好客的市民們和他們同論道、共品茶,一起聊聊各地的民俗民風,從紛繁的古撲歷史碎片中窺視古民宅大院的文化倪端。
古城各景點推出各式的特色表演在逐年升溫,在繁華的明清街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古城組織的民俗表演隊伍穿街而過。高蹺、背弓、抬閣、舞龍、二鬼摔跤等傳統文化遺產,使這裡的年味愈加濃烈。明清街市樓上“拋繡球娶親”;日昇昌票號“賬房先生寫匯票”;每日定點在縣衙的“縣太爺升堂審案”;大戲堂上演的古裝戲劇;古城門表演的“迎賓儀式”,以及以民俗文化為主色調的室內情景劇《又見平遙》等文化元素,把古城的年味烘托得美輪美奐。
隨著古民宅大院文化的逐年遞進,有趣的年味增加了在指定地點燃放的大型煙火,以及在古城牆等處展示的各式花燈,讓人們盡情地享受古今時代完美組合的古城情趣。
在古城,一幢幢造型各異的民宅大院,都有著一樁樁難以忘卻的民俗故事和歷史淵源。從古城內樸實的過年習俗,到今天充滿現代氣息的平遙中國年,無一不是向傳統致敬,無一不是向世人展示古民宅風韻的再現……
【作者簡介】
作者:王兆雄,筆名:西頭巷人,首授“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退休前任山西省監獄系統副處級調研員;系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協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退休後取得山西省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多年來,從事文學創作,多篇作品涉於省級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