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雲南麗江旅遊的朋友,可能都見識過一種獨特的文字,那就是東巴文。看著眼前那似圖非圖,似字非字的影象,我們真搞不明白,這究竟是圖畫呢還是象形文字?它能算作一種文字嗎?如果說文字是發展的,它應該屬於哪個發展階段呢?另外,它為什麼又被叫做“東巴文”呢?觀看者頭腦中一定會浮現出許多疑問。
查資料得知,東巴文產生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了。
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語稱'司究魯究' ,直譯為’木跡石跡’,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留記在木頭石頭上的跡印”;二是“木石之痕跡”,可引申為見木畫木,見石畫石。因這種文字大多隻由東巴(祭祀)掌握,用來撰寫經典,所以又稱它為’東巴特額’,意即東巴文。
聽說,東巴文是中外文字學家研究的一種十分珍貴的文字。以前聽到這種說法,總是不甚明白,不知它的珍貴之處在哪裡呢?近日,閱讀周有光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談談比較文字學》,對東巴文的重要性總算知道了一個大概。
周有光是我國文字學研究方面一位泰斗級人物,他對漢語拼音的創立做出了突出貢獻。
周有光認為,不論哪個民族,他們的文字都是發展的。文字發展基本上經歷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表形兼表意,這是原始文字;第二階段,表意兼表音,這是意音文字,國外叫古典文字;第三階段,完全表音,也叫字母文字。漢字只有第一和第二階段,沒有第三階段。日本文字裡漢字以外的片假名,就是表音的字母。
他介紹說,國外研究者把文字分為成熟文字和不成熟文字。
什麼叫“成熟文字”?周有光給它下的定義是:“能夠按照語詞的次序無遺漏的書寫語言的文字。”成熟文字很多,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使用的都是成熟文字,漢字,英文,俄文,西班牙文等等。
那些達不到這個標準的文字屬於不成熟文字。例如,有的文字用來表達語言時,把語言的意思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如實詞可以表達,而虛詞就不能表達。有的很長一段意思只用一個符號表達,含義自然不能表達清楚。那麼,這樣的文字怎麼紀錄語言內容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文字紀錄之外,以口頭相傳作為輔助,比如,老師口頭傳給學生,老和尚口頭傳給弟子,就這樣一代一代口頭傳下去。
這樣的不成熟的文字有很多。比如,有一種叫“沙巴文”的文字,是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使用的文字。它主要是用畫圖代表一段話,不僅用一幅圖,而是用很多圖,像一本連環畫一樣。雖然看起來像畫,其實裡邊已經有不少屬於文字了。
從不成熟文字到成熟文字,不是一夜之間突然變化的,中間應該有一個過度階段。要研究文字的發展,不能不研究這個過度階段。那麼,在不成熟文字和成熟文字之間,能不能找到一種過度形態的文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文字研究者高興地發現了東巴文字,它的發現彌補了文字發展史的這段空白,因此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研究從不成熟文字向成熟文字過度階段的文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周有光說到,這就像研究人類的進化問題一樣,按照進化論的說法,人是從猿進化來的,那麼,能找到一種處在從猿到人轉變階段的非猿非人的生物就很關鍵,可惜至今沒有找到。因此有部分人對“人是從猿進化來的”就一直持懷疑態度,近年來似有推翻這種論斷的趨勢。
就像基督教教義講的那樣,人是上帝造出來的,那麼,上帝造出的人,一開始就應該是完備的,而不是殘缺不全的,不需要造出來後再進化。在這個意義上,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說法。
語言學家關於語言是發展的觀點,與進化論推翻上帝造人的神話一樣,推翻了神明造字的神話。
關於文字的來源,無論中國和外國都有神明造字的傳說。世界各文明古國的文字,在古代都有傳說認為是由一個神靈,一個菩薩,一個上帝創造的。因此許多民族都有文字之神,中國的文字之神是倉頡,“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做文字研究,必須首先去掉神秘化,這樣才能如實地研究文字的發展,就像否定了上帝造人才能研究人類進化一個道理。而要否定神靈造字,就必須弄清楚文字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要找到從不成熟文字向成熟文字過度的中間形態,就像是要找到像人類進化中“非猿非人”的那個階段的物種來一樣。
東巴文就是中間形態的文字。作為一種過度形態文字,東巴文中比較接近成熟部分的文字,可以把絕大多數語言記錄下來,不過還有少部分不能用文字記錄,只能靠口口相傳。這種文字對研究文字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研究資料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