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對生日的慶祝與紀念成為了人們尊重與善待生命、傳遞愛意不可或缺的方式與途徑。小女兒的十歲生日幾乎是在家人心心念念間臨近的。幾經商議決定利用週末帶孩子做一次小小的旅行。旅行地選在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林寺,去觀瞻被譽為全球第一高阿彌陀佛像——東林大佛。週日,迎來一個朗晴的天氣,戶外暖陽高照,和煦如春。一家人驅車開啟導航前往東林大佛景區。時間已是深冬,季節的更替把原本豐腴的錦繡江南蛻變得水瘦山寒。車內一家人笑言晏晏其樂融融。小女兒如一隻歡快的小雀,嘰嘰喳喳說笑不停,車內歡快的空氣彷彿都因她而流動,其他人只是她快樂的分享者。車外山川蕭瑟闌珊宛如美人遲暮,不由讓人感嘆自然法則的公允,一切生命皆於無情的時光中流轉興衰。在養育兒女的二十多年裡,妻與我都已青絲染霜。是兒女們的成長填補著我倆生命逝去的缺失;也是他們的一顰一笑擠兌著屬於布衣階層無可迴避的生活失意;這兩者同為平凡的家庭貯存著如許的幸福。
✦✦01
快樂的時光總是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它步履輕盈地將人們帶到各個不同的人生驛站。一路歡聲笑語,一家人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抵達了東林大佛景區。時值週末,景區內車如龍,人如織。出車門,不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群山斑斕簇擁交疊,一座佛光祥雲寶蓋籠罩的金身大佛靜穆聳立於群山之巔。莊嚴的法相讓人內心沛然湧起敬仰與近距頂禮的衝動。據載,當佛教經歷正法與像法之後進入漫長的末法時代。這一時期,由於眾生福德淺薄,煩惱厚重,智慧頑劣。淨土法門應運而生,成為救贖眾生的最後一艘渡輪。憑藉著彌陀願力救度眾生,解脫生死,往生極樂淨土。六祖慧遠在香爐之下建起了東林法寺成為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後世歷代僧眾矢志不渝,成就了塑造阿彌陀佛金身的無上功德。一家人懷著欣喜與激動隨人流自山門進入東林道場。道場內靜水清流,拱橋臥波;奇花異木,梵宇林立。所有建築以唐代風格為主體,碧瓦丹牆、飛簷斗拱。有淨土文化區、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安養區、海會堂、大德精舍區等。這些區域以登臨大佛臺階為中軸,佈局井然,錯落有致。然而搖曳心旌不是眼前金碧輝煌殿宇,而是高聳於群山之巔的彌陀佛像。我心無旁騖地穿過層層殿閣迴廊,徑直來到通往大佛的臺階前。每級臺階寬約四五米,一邊鋪著防腐木板,專供信眾朝佛跪拜。臺階隨著山勢起伏而跌宕,宛若度化飛昇的在天蛟龍。眾多善男信女穿行其上。惹人注目的是山腰臺階上一群身穿淡紫色衣袍的信眾,他們口誦佛號,在臺階上匍匐前行。彷彿一片紫色的雲翳,在彌陀佛祖的接引下從塵世緩緩升向空中。
大佛之下
我身邊木階亦有落單的朝聖者。他們的目光與神色寫滿了落寞與順恭。憂鬱的外表與虔誠的禮拜無言訴說著內心對佛祖的希翼和命運不公的不甘。我不知道在眾多鮮光亮麗的背後擁有多少數著生活煩惱念珠的皮囊。可身為掙扎在生活洪流中布衣一族。我能感知其中的無奈與心酸。日本作家太宰冶在《人間失格》中悲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無論怎麼努力,無論是乖巧還是放縱,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痛苦、失落與無奈迫使他以極端方式將自己39歲的生命定格在歷史的天幕。這哀嘆也成為他在人世間最後絕響。也許塵世的煙火裡原本就彌散著苦難的氣息。所有的幸運與不幸都並行不悖相輔相生。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生命中曾經有過的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這是對人生通透而精闢的詮釋。因為世存不幸與苦難,聖者才憑藉自己的慧根為世人構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園。讓人們修善心、存善念、行善舉以至終成善果。這種透過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方式讓眾人修德成佛,讓紛繁的塵世成為淨土大同。儒釋道三家莫不如此。也許是教化目標的同一性,極力反對佛教的儒學大家韓愈晚年亦與不少僧侶交往。他體驗佛教的心理與行為,並嘗試接受佛教。流傳於世的“虎溪三笑”美談便是儒釋道三家和諧相融的佐證。據載,慧遠大師為潛心佛法而立誓:影不入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當宿儒陶淵明和天師陸靜修造訪,三人相談甚歡,臨別依依,不知不覺送過虎溪。當三人驚覺,均不由啞然失笑。儘管三人聚首與否難以考證,但足以表明三教對於教化人類具有極高的認同感。然而,在現實世界裡最難淨化的是人心,最難同一的是人性。唯有擁有佛心、仁心與道心聖者,才成為眾生的仰望。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裡眾多胸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者。其中不乏遭受“名不上瓊林宴,夢不到金谷園”境遇之人。他們以各自不同心理與形態對應生活。有如李白踏上“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求仙問道之路者;有如屈子抱石沉江、殉道成仁者;有如太宰冶自絕生命於煩惱紅塵者;亦有如顏回不改其樂、獨善其身的安貧樂道者。四者相較我更敬重後者。我想,芸芸眾生無論遭受幸與不幸、無論經歷得意還是失意,都應守護好自己心靈的淨土,讓善念之花常開不敗。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也許是心有所屬,便身無所累。儘管登臨大佛汗溼衣襟,卻無絲毫倦怠違和之感。四十八米高的阿彌陀佛金身像聳立在四十八瓣蓮花之上。大佛雙眸空明,如長天秋水。佛像神色怡然,無嗔無怒、無喜無悲。身處穹隆之下,拱衛群山之巔,身為萬佛之祖。沒有王者的氣度,只有卓立於世的超然;沒有於眾生的藐視,只有於萬物的相惺相惜。不能不說,佛教在創立彌陀原型時就熔鑄了眾生平等的理念。大佛的設計與建造者們也在建造中融入自己對公平的渴望。也許,正是這座大佛擁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風姿神韻,才煥發出讓眾生敬仰膜拜的無窮魅力。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大佛之下,我合十雙手默然沉思:自己無法以禪意寫紅塵,也不能用佛法道人生。只盼身處人間煙火能擁有一份雲水禪心;行走在紅塵陌上可品味靜好人生,活在當下能收穫現世的安穩。如此而已。
作者簡介張明學:江西鄱陽人,教師,好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