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詩作《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陝西省境內的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於秦嶺山脈中段,古城長安(西安)之南,“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東起盛產美玉的西安市藍田縣,西至西安市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自古以來,終南山內隱者雲集,既有得道高人,又有大官福戶為了躲避戰亂和追殺而埋名隱姓隱居於此。
劉光和張易是多年的好朋友,當他們看了南派三樹(本名徐磊)所寫的《盜墓筆記》這本書後,張易就想起自己的祖先曾經說過,他們一家是唐代名宰相張柬之的後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聯合其他大臣趁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然而,後遭韋皇后和武三思排擠,被貶官流放,氣憤而死。據說他的部分子孫們為了躲避朝廷追殺,曾經攜帶大量珍寶躲進了茫茫的終南山中,隱姓埋名以求自保。後聽說這批珍寶消失在終南山中某處,不為外界所知。
於是張易邀請劉光和自己一起進入終南山中尋寶。他們想,偌大的終南山裡,如果找尋不到祖先所藏的寶藏,能找到些別的寶藏也行。
六月中旬,劉光和張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後,從秦嶺七十二峪的太乙峪進入終南山中。雖然關中大地早已炎熱異常,而終南山裡依舊涼風習習,尤其晚上睡覺必須要蓋被子。
在山裡尋找了三日,雖然見到許多古人生活過的遺址和殘留之物,但都沒有收藏價值,張易和劉光都有些氣餒了。
第四日晨,他們來到一處被碧草雜樹掩映的山洞口,張易和劉光開始興奮起來。因為從洞口腐朽的門框和模糊的雕刻來看,這裡絕對是一處古代人家隱居的場所。張易大著膽子用木棍挑開洞口,看到裡面黑乎乎一片。劉光撿起幾塊石頭投進洞內,只見有幾隻蝙蝠呼呼的飛了出來。他們掏出手電,擰亮亮光,開始慢慢向洞內走去。
山洞內空間很大,到處都是沉積的灰塵,走進去二三十米,一張破舊的木桌、一把破舊的木椅和一個破舊的書櫃呈現在眼前。這些傢俱的樣式都好像是古裝影片裡的款式。
張易和劉光雖然看到有些眼熟,但也判斷不出來是那個朝代的遺留物。張易輕輕的拉開書櫃的一個抽屜,裡面一本古書露了出來。書籍完好如初,只不過書頁上沾滿了灰塵。張易雙手從抽屜裡捧出這本書,小心的用嘴吹去書頁上的灰塵,只見封面上露出古體楷書《瓊臺詩集》四個大字,一行行書小字寫到:張無夢行雲有感而著。翻開書內,一首《凝真宮》:
五雲深鎖洞門深,
躡屐攀蘿特地尋。
煙靄不藏塵外路,
神仙遺下水中金。
喜遊汗漫華胥宅,
重憶崆峒至道心。
不得方平同一醉,
紅霞零落我樽琴。
這首詩字型遒勁有力,工整深邃,今人難及。
張易小心的把書裝在挎包裡,和劉光又拉開所有的抽屜尋找,但都空無一物,光是灰塵。
他們又向深處走出,在一張破舊的古床邊,終於發現石坎裡有一盞古人用過的油燈盞。它精美異常,稍稍擦掉灰塵就滑潤透光,堪稱精品。劉光小心的用早已準備的報紙包好,輕輕的放進了自己的挎包裡。
他們又找了半日,再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了。劉光和張易只好走出洞外,看到洞外光亮的天空,他們深深吸了幾口氣。
劉光說:“這些桌椅床也非常有收藏價值,但不但沉重,也有些腐朽了,不好往山下拿。”
張易也說:“這些傢俱有可能是用終南山中名貴的花梨木或楠木做成的,歷經一千多年了,還不散架。但我們無法拿,一拿就有可能損壞,就是拿回去也值不了幾個錢了,我們還是放棄它們吧。”
由於攜帶的物資即將耗盡,張易和劉光就向山下走,準備返回。當來到手機訊號較好的平地,張易開啟手機搜尋張無夢。令他們大吃一驚的是,張無夢是北宋時期著名道士,陝西周至人,出身儒士家庭,曾居住瓊臺十餘年,後轉隱居於終南山中鶴池。他博通古今百家之學,詩文無不出彩。
張易大喜說:“看來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了,得到了祖先的詩集,此生有幸啊!”
劉光也輕拍挎包裡的油燈盞說:“此燈盞原來是北宋時期之物,應該價值連城,雖然我們沒有找到你們祖先珍藏的珍寶,但是我們也不虛此行啊!”
秦嶺少俠原創作品,請勿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