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歐洲)作為世界的重要一極,在世界政治和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歐盟(歐洲)的政局變化、經濟發展,常常牽動著人們的心,成為關注的焦點。我們循著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的發稿足跡,從一個側面觀察歐盟(歐洲)政局的變化。
一、歐盟(歐洲)政局
(一)波蘭與歐盟的政治衝突
波歐法治衝突
2021年11月28日,大眾日報5版刊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董一凡的文章《波歐“法治衝突”令歐盟左右為難》。11月24日,波蘭憲法法院裁決稱,波蘭憲法法院不是《歐洲人權公約》管轄下的法院,因而歐洲人權法院無權評判波蘭憲法法院法官任命程式的合法性。近期,波蘭和歐盟多年來的“司法之爭”進一步升級。種種跡象表明,波蘭等中東歐國家與歐盟之間未來關係以及歐盟內部團結正遭遇重大挑戰。目前來看,是否對波蘭的“逆流之舉”採取強力措施,歐盟正面臨兩難境地。詳情請點選——
(二)德國政局
1、抗疫成為德國大選“主戰場”
2021年4月25日,大眾日報6版刊登胡黌的文章《抗疫將是德國大選“主戰場”》。文章說,近日,德國綠黨以及默克爾所在的執政黨聯盟黨先後推舉出各自的總理候選人。綠黨“雙主席”之一的貝爾伯克以及基民盟主席拉舍特將各自帶領本黨參加今年9月份的德國大選。自疫情暴發以來,防疫工作表現已經成為民調風向標。所以,抗疫將是德國大選“主戰場”。詳情請點選——
2、默克爾還未遠去
2021年10月3日,大眾日報3版刊登胡黌的文章《德國大選落幕,默克爾還未遠去》,文章說,儘管中外媒體均已在熱議“後默克爾時代”,但事實上,默克爾尚未遠去。路透社早前的報道就曾指出,默克爾將是一個“活躍的看守總理”。詳細內容請點選——
3、“默克爾時代”落下帷幕
鐵打的政壇,流水的政客。2021年12月8日,縱橫捭闔德國乃至世界的政壇的德國原總理默克爾正式離任,德國新一屆政府閣員走馬上任。針對這一國際熱點,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9日即推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許釗穎的評論《16載風雨,“默克爾時代”落下帷幕》,回顧和總結默克爾的執政得失。詳細內容請點選——
(三)義大利政局
孔特辭職
義大利政局中的一個重大事件是義大利總理孔特辭職。當地時間2021年1月26日上午,義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向總統馬塔雷拉遞交辭呈,總統府隨後確認了這一訊息。此番主動請辭,反映了孔特謀求“以退為進”的考量,即打算透過辭職避免被動,試圖重新獲得授權,組建一個擁有更廣泛支援的執政聯盟。在參議院的信任投票涉險過關後,孔特就曾表示將把鞏固議會多數地位作為重要目標,表明其有繼續執政的意願。孔特此舉對正面臨新冠疫情嚴峻挑戰和經濟大幅衰退的義大利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詳情請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張晨星的解讀——
(四)中東歐政局
烏克蘭東部地區局勢再趨緊張
2021年3月以來,烏克蘭東部地區局勢再趨緊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擔憂。2021年4月11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接受俄媒體採訪時表示,頓巴斯地區當前局勢非常危險,隨時可能爆發內戰。那麼,在相對緩和之後,烏東局勢為何再度趨緊?未來形勢如何呢?4月14日,大眾日報第六版時事《環球論壇》專欄刊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葉天樂的署名評論《烏東局勢為何再度劍拔弩張?》。文章說——此次烏東局勢再次緊張有幾方面值得關注。一是烏方動作頻頻。二是美國背後支援。三是俄方強硬應對。雖然烏東局勢連日來持續緊張,但各方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剋制,避免“擦槍走火”導致局勢失控。總體上看,烏克蘭東部局勢雖引發各方關注,但短期內爆發大規模直接武裝對抗的可能性並不大,很難再出現2015年傑巴利採沃烏軍大規模進攻的局面。詳情請點選——
(五)英國政局
1、脫歐引發脫英
2021年5月13日,大眾日報6版刊登張蓓的文章《 脫歐引發脫英,蘇格蘭何去何從》,文章指出,英國蘇格蘭議會選舉結果8日出爐後,支援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連續第4次贏得議會多數席位。英國輿論普遍認為,選舉結果意味著蘇格蘭民族黨很可能乘勝就是否脫離英國尋求第二次公投。剛完成“脫歐”的英國今後還要面對蘇格蘭“脫英”問題。詳情請點選——
2、英國海軍在印太巡航
2021年7月20日,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稱,繼出動“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巡航後,英國今年還將派出兩艘軍艦,在這一地區長期部署。英國此舉有何考量?7月26日,大眾日報4版刊登楊芳的文章《向印太傾斜:英國海軍難以完成的任務》。文章說,向印太傾斜正成為約翰遜政府“全球英國”戰略的一部分,其背後是經濟利益與地緣戰略意義的角逐。英國政府的綜合評估和國防指令檔案闡明瞭海軍的使命和作用,但地緣政治野心和能力之間顯然存在差距。詳情請點選——
二、歐盟(歐洲)經濟
1、歐元尚不能從根本上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
2021年2月6日,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刊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張玉環的署名評論《歐盟“去美元化”程序道阻且長》。文章說,自1999年誕生以來,歐元長期是全球第二大交易貨幣和第二大儲備貨幣,雖然歐元在國際支付領域表現亮眼、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但其始終未能從根本上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一方面,由於路徑依賴以及美元體系仍存在正向外部性,美元主導地位依然強勁,歐元及其他貨幣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元霸權地位。另一方面,一國經濟實力是貨幣地位的基礎,歐盟受制於其內部制度缺陷,其經濟實力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歐元國際地位的提升。在國際支付市場上美元和歐元可謂並駕齊驅,但在外匯儲備和外匯交易等領域,歐元相較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呈現下降趨勢,與美元的差距也在加大。詳情請點選——
2、歐洲等地開始管控美國“數字巨頭”
2021年3月4日,《環球論壇》專欄推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張玉環的評論《西方國家與“數字巨頭”為何博弈劇增》。文章說,近年來,西方國家與美國數字科技巨頭之間的博弈愈演愈烈,在反壟斷、個人資料隱私、數字稅等方面出臺相關措施,限制美國數字科技巨頭在本國影響力。這些措施試圖完善數字經濟治理,打破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地位,提升本國數字企業競爭力、贏得未來高科技競爭。同時,也有利於提升本國在國際數字經濟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詳情請點選——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