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月11日,有媒體曝出一則猛料,美國農業部長維爾薩克在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表示,中美兩國在商討延長“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之前,美國必須要求中國再進口高達160億美元的農產品,如果中國政府拒絕這一要求,白宮將要考慮對華進一步施壓。
2018年時,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藉口中國在中美貿易體系中長期處於順差狀態,導致美國企業界損失慘重,為了扭轉兩國間存在的巨大貿易差,白宮開始運用政治與經濟手段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共約20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自此標誌著“中美貿易爭端”的打響。
經過長達22個月的艱難談判,2020年初,中美雙方在白宮東大廳達成共識,正式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世界兩大經濟強國間的貿易摩擦暫告一段落。擱置分歧,共同發展,是雙方最終達成書面協議的關鍵,根據該協議內容要求:中國需要從美國進口超2000億美元的商品與服務,包含工業品,農產品及石油、天然氣等。
根據維爾薩克的說法,中國應該在2020-2021年內向美國採購總價值320億美元的農產品,包括2020年採購的125以美元與2021年採購的195億美元,但這位美國農業部長表示,截止到2022年初的現在,中國距離當初簽署協議時的目標還差160億美元。
身為美國農業部長的維爾薩克,指責中國未全部履約的根本目的當然是想趁機對中國發難,進而逼迫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前不久彭博社的發文,又在輿論上渲染“中國未盡全部義務”的論調。彭博社指出,截止去年9月份,中國採購美國商品總量只有協議中預定採購總金額的一半,遠未達到雙方2020年初規定的總額。
有經濟界人士指出,之所以中國未能完全履行“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義務,原因由多方面組成。首先一點,新冠疫情的反覆與西方世界的供應鏈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美之間的貨運貿易不暢。眾所周知,中美之間的貨物往來主要依靠跨太平洋海上運輸來承擔,但美國港口擁堵情況卻以超出想象的程度發展。根據美媒報道,日前有創紀錄的105艘集裝箱貨輪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外等待停泊,超過去年同期三倍多。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美國政府連最基本的海上貿易通道都無法疏通,還有什麼資格要求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呢?即便是中國貿易商下了訂單,這些貨物能裝船運往中國嗎?
在具體的條約執行上,中國一貫秉持“非對等不配合”態度,如果美國方面不能按照雙方事先約定行事,那麼我們也不會答應美國人的要求。無論是特朗普執政末期還是拜登總統任期內,美國都沒有停止和中國打貿易戰,制裁華為、打壓中芯國際,不斷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卡脖子”,導致中國科技巨頭髮展遭遇嚴重阻礙。
另一方面,美國的騷操作還沒有停止,藉口所謂的“維護人權”,嚴格禁止美國企業採購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商品與服務,將政治議題凌駕於經濟議題之上,嚴重影響中美正常貿易往來。英特爾、山姆超市、海盜船等美國企業紛紛在“新疆問題”或“一中紅線”上栽了跟斗,這些跨國巨頭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地傷害中國消費者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幕後美國政府的授意。
最現實的原因,如果中國方面真按美國所說進口160億美元的農產品,那不等於坐實西方媒體炒作的“中國屯糧政策導致全球糧食危機”?一方面對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採購農產品的行為說三道四,另一方面又強買強賣,要中國買單美國160億美金的農產品,這種前後不一、彼此矛盾的動作,難道真是因為反華上腦而想出的荒謬言論。
拜登政府不要忘了,要想擺脫美國現在面臨的經濟危機、通脹壓力與債務陷阱,必須依靠中國這個體量龐大的東方巨龍來施以援手,否則美國經濟高樓就有瞬間崩塌的危險。要想獲得中國的幫助,絕不是口頭表態就可以,履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承諾,按照兩項負面清單行事,停止對中國打壓,才能讓中美經濟巨輪在穩定航向上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