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長期不吃鹽會渾身沒勁。可我們知道,“鹽”是需要提取出來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只有人類在吃東西的時候需要另外加鹽,其他動物不需要?不僅如此,遠古人類還沒有鹽,他們是咋補充鹽的?
動物也需要鹽
這就要從“鹽的本質”說起。我們現在使用“食鹽”是含有97至99%的氯化鈉的精製鹽,而未提純的粗鹽,主要是以氯化鉀取代氯化鈉的低鈉鹽。
大多數情況下,食用的是精製鹽,鹽當中的“鈉”是人體身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它可以作為人體必需的電解質和滲透溶質,同時也是神經和肌肉正常活動的必需品,合理適量地補充鈉可以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也就是血液、體液和細胞內液的穩定,確保每天的新陳代謝都能正常。
如果鈉攝取量不夠,內環境不穩定,新陳代謝也會出問題,長期攝取不夠,人就出現沒有力氣的情況,這裡要注意,是長期攝取量不夠才會,而不是說一兩天不攝取就會。但也不要食用太多鹽,過量對人體也是危害的,有可能會引發高血壓,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來看,一個普通人的食鹽量最好不要超過6克。
而其他動物也非常渴望“鹽”,它們也需要鹽來保持身體的內環境穩定。雖然它們不會自己提取鹽,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對“鹽”非常的狂熱,似乎“鹽”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都有無法抵抗的誘惑,它們好像知道“鹽”是可以維持它們體內電解質的穩定一樣。動物的許多迷惑行為實際上都和找鹽吃有關。比如,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研究人員發現羚牛和水鹿均有舔鹽的習性。
還有一些動物會吃土,有些是在吃土裡的菌類,但有些在吃土裡的鹽,尤其是一些富含鹽分的土壤是動物們的最愛,比如:豬就經常幹這樣的事情。
古人類如何不用食用鹽?
也就是說,動物有自己的辦法補充鹽分,那麼沒有提煉鹽之前,人類是如何補充鹽的呢?
根據現在我們所掌握的證據來,關於鹽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前6050年的新石器時代,前庫泰尼文化的人會使用陶器煮沸含鹽的泉水,以提取其中的鹽。
而可以查證的最古老鹽場是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和羅馬尼亞皮亞特拉-尼亞姆茨鹽泉附近的波亞納斯拉蒂納。其中,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已經有4000多年的採鹽歷史。
也就是說,“鹽的提取”是近幾千年的事情,那麼問題來了,人提取鹽之前,人類是如何知道鹽的呢?
人類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在人屬物種當中,除了智人之外,還有許多其他人種。人屬中的第一個人種是能人,他們最早出現在200萬年前,後來又出現了匠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等人種。智人是人屬當中僅剩的一員,除了智人外,人屬中最後一個滅絕的人種是佛羅勒斯人,它們大概在1.3萬年前滅絕的。現代人是大概在1萬年前逐漸步入到農業社會當中的。也就是說,在整個古人類的歷史中,人類都沒有獲取到提取鹽的方法。
研究人員在研究“鹽”的相關歷史時發現,“鹽的提取”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不僅如此,“鹽的提取”可能和最初人口增長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
進入到人類文明社會後,當時的人主要有兩種生活和生產方式,一種是以遊牧民族為代表的畜牧業,一種是以農耕民族為代表的農業。原始部落主要以狩獵採集為主,他們飲食結構、方式與遊民民族是相似的,而農耕民族的飲食在當時是比較不同的,也正是農耕民族促使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遊牧民族日常生活中主要以牛羊肉為主食,牛羊肉、血液和乳汁等動物組織當中含鹽量是要比植物組織更多的。這樣的飲食方式基本上可以大致維持住一個人正常的鈉攝取量,所以古人類狩獵採集,因為在日常飲食中已經有不少的補充,只需要在大自然中再找到些許就足以,因此不需要專門在食物中新增鹽。
農耕民族由於飲食中的植物組織更多,需要攝取額外的鹽來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因此,農耕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鹽的提煉技術,並且我們在日常飲食的時候,也開始有了加鹽的習慣。這才使得“鹽的提取”成為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