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品在非洲有多受歡迎?
這些黑人兄弟從不穿鞋,當中國製造的鞋子進入市場後,他們居然開始瘋搶。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非洲的坦尚尼亞,有一個名為卡利亞庫的商業區,由於這裡80%的商品都來自中國,因此也稱作“小義烏”。
商業區內共有30條街道,縱橫相交,參差錯落,店鋪雖然不大,卻堆得滿滿當當。
食品、衣物、日用品等各種商品一應俱全,是全國最活躍的商業中心。
早上9點,卡利亞庫已是人山人海,全國大部分零售商來這裡批發商品,然後在其它地方以翻倍的價格出售。
在眾多商品中,蚊帳是最受當地人歡迎的。
這裡瘧疾嚴重,人們需要預防蚊蟲叮咬,蚊帳便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品。
市場上,絕大多數蚊帳都是來自中國,因為物美價廉,受到了當地人的追捧。
除了中國商品,還有很多中國商人在這做生意。
眼前這位大叔叫石秀君,是浙江人。
7年前,他準備跟朋友去歐洲賣鞋子,因為種種原因沒去成,最後只好來到坦尚尼亞。
剛到這兒時,石秀君很絕望,他發現當地人幾乎不穿鞋,尤其是在農村,人人都光著腳,根本沒有穿鞋的意識。
作為一個賣鞋的,石秀君十分苦惱,甚至做好了破產的準備。
但他沒想到的是,一個顧客試穿之後,居然把口碑傳出去了。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鞋子又舒服又便宜,就連那些捨不得花錢買鞋的人都想試試。
顧客們蜂擁而至,把店鋪圍得水洩不通,鞋子很快就被搶光,連石秀君都懵了。
直到現在,中國的鞋子也很受歡迎。
石秀君的店鋪只有10平米,但每天能批發出一百多箱鞋子,大約2千雙。
很多老客戶隔幾天就會來這兒進貨,5箱5箱地買,兩天就能賣完。
眼前這個非洲女人就是石秀君的老顧客,她說,中國鞋子很好穿,質量好,價格又划算,自然不愁銷路。
在卡利亞庫,和石秀君一樣賣鞋的商人有很多,他們都能感到坦尚尼亞對中國人的熱情。
這個男人叫姚少青,來自福建,已經在卡利亞庫賣了幾年的鞋子,由於店鋪的生意越來越好,他想建一個自己的工廠,實現生產、銷售一條龍。
起初,他以為在當地開廠很麻煩,後來才發現,坦尚尼亞對中國的政策非常友好,不僅程式簡單,而且許多方面都免稅。
而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在當地人看來,中國人就是財神一樣的存在,到哪裡哪裡就能發財。“那時候都是矮房子,你從飛機上面看下來,你看到的都是個鐵皮瓦一樣的,你根本看不到什麼高樓大廈。後來中國人過來越來越多,實際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姚少青的店鋪只有4平方米,狹小的空間裡掛滿了款式多樣的鞋子,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水晶鞋、真皮鞋、塑膠鞋等都有。
大部分鞋子的批發價格很便宜,最便宜的摺合人民幣一雙3塊錢。
對貧困的非洲人來說,這也是相當便宜的價格了。
即便這樣,店鋪一年的總銷售額也能達到1000萬人民幣,由此可見銷量的巨大。
可以說,中國製造幾乎承包了坦尚尼亞人民的雙腳。
當然,除了賣鞋,一些中國商人還在做百貨生意,李老闆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浙江人,2005年來到坦尚尼亞,至今已經十幾年了,他的店鋪賣的東西很多,鐘錶、花飾、相框、裝飾畫等等。
不僅賺了很多錢,也見證了當地的巨大變化。
他發現,隨著坦尚尼亞經濟的發展,當地人的購買力也在提高,像裝飾畫這類非必需商品,在以前毫無市場可言,但現在,人們對裝飾品的需求增多,還有一些顧客開始追求更高階更有品位的商品。
李老闆還發現,中國人的一些優秀品質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當地人。
以前他聘請的非洲員工都有個習慣,每次發工資後就會吃喝玩樂、盡情享樂,等到沒錢了再繼續上班,他們跟大多數當地人一樣,有錢就花掉,沒錢就捱餓,根本沒有存錢的意識。
在中國人的影響下,他們也逐漸開始存錢,改變了以前的消費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卡利亞庫,為當地的市場創造了活力,同時也促進了坦尚尼亞的經濟發展。
為此,坦尚尼亞人民對中國深懷感激,一些民間組織也在促進中坦雙方的友好交流,甚至把中國的紅燈籠掛在牆上,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裡是中坦友好協會,會長約瑟夫非常喜歡中國,他的父親曾是駐華大使。
約瑟夫跟隨父親在中國待了9年時間,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因此,他創辦了這個友好協會,為一些在坦尚尼亞的中國人提供幫助。
比如移民協助、工作許可、處理矛盾糾紛等。
約瑟夫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友誼“2014年的一份特別調查報告顯示,坦尚尼亞人最喜歡的外國人就是中國人”。
在中國時,約瑟夫還結識了一對中國夫婦,他們非常善良,像父母一樣照顧他。
約瑟夫牢牢記著這份情誼,把他們叫做“中國爸爸和中國媽媽”。
幾年前,為了促進中非文化交流,這對中國夫婦決定在北京建一所非洲博物館,約瑟夫知道後,不僅提供了很多幫助,還親自到現場參加了開館儀式。
雖然現在“中國爸爸”已經去世了,但約瑟夫對中國的情感始終沒變,更加堅定不移地致力於兩國的民間交流與合作。
在協會里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和中國有一些淵源。
約瑟夫的秘書查爾斯也曾去過中國,還在中國拿到了碩士學位,如今,他已經是坦尚尼亞著名的經濟學者,在當地一所著名大學任教。
查爾斯說:“我很自豪在中國上過學,中國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我收穫了很多。”
在中國城市中,他對北京的印象最為深刻,他記得那天是9月30號,國慶節的前一天,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歡笑與自豪,這種幸福感是裝不出來的。
協會人員對中國的這份熱愛,也體現在辦公室裡。
中國掛曆、茶葉、漢語隨處可見,到處都是中國元素。
比如,在約瑟夫的辦公室裡,就掛了一副很大的書法作品,上面寫著:“一帶一路,全球動力”,這是中國重慶的朋友送給他的,之所以掛在牆上。
是因為約瑟夫很欣賞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他說:“這就像過去的絲綢之路,這是對坦尚尼亞是非常好的倡議。”
在辦公室的窗邊,還掛著一串紅燈籠:上面寫著“天涯若比鄰”。
約瑟夫很喜歡這句中國詩,它很好地概括了中坦兩國的關係:再高的山,再深的海,,都隔不開最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