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奧會的日益臨近、全民健身熱潮和體育消費的提升,我國體育經濟和體育產業迎來了新的機遇。1月4日,國家體育總局釋出《關於擬命名、認定2021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公示》,擬命名和認定9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19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及6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專案。加上這一批次,截至目前,體育總局已在全國範圍內命名和認定體育產業基地334個。
作者 | 小軍哥(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王婷婷(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 | 時光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2022年是我國的體育大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除了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2022年亞運會將在成都和杭州相繼登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有望借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逐步回暖。
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統計,在目前國家體育總局命名和認定的334個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中,包括示範基地79個、示範單位143家、示範專案112個,覆蓋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產業型別兼顧製造業和服務業,被譽為體育產業的“國家隊”和排頭兵。
那麼,這些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單位、專案都有哪些?發展現狀如何?對體育產業發展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值得業界關注。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概況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是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範圍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工作抓手。自2006年以來,經過15年的探索實踐和規範化建設,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和區域輻射效應不斷凸顯,為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起步探索期(2006-2010年)
我國體育產業起步於改革開放初期。2006年,為促進各地不同門類體育產業聚集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啟動體育產業基地建立工作,鼓勵各地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體育產業資源,積極打造體育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
2006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深圳市設立首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深圳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設立,標誌著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探索實踐工作正式啟動。2006-2010年,成都溫江、福建晉江、北京龍潭湖、杭州富陽、山東樂陵等5個縣域陸續獲批“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稱號。此間,每年均命名一個產業基地,總體規模偏小。
豐富完善期(2011-2015年)
為建立系統的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認定標準和科學的動態監管機制,2012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制定出臺了《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引入了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的概念。2013年7月,根據管理辦法,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命名了第一個縣域叢集型的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江蘇省蘇南(縣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同時,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被認定為全國首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
2014年10月,國務院釋出《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指出,要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打造一批符合市場規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截至2015年底,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增加至14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增加至12家,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規範發展期(2016-至今)
進入“十三五”,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46號檔案精神,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建立50個產業規模較大、集聚效應明顯的縣域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100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100個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專案。
2016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在總結近年來基地工作經驗基礎上,對《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試行)》進行修訂,正式印發《關於加強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擴充套件和理清了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概念和內容體系。將2015年前的“國家體育產業基地”作為此項工作的統稱,設定了3種類型,分別是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專案。
截至目前,國家體育總局共命名和認定的334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其中,包括示範基地79個、示範單位143個、示範專案112個,涉及競賽表演、體育培訓、健身休閒、體旅融合、場館服務、用品製造、傳媒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市場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發展戰略和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我國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鞏固提升。尤其是國家體育產業基地作為我國重點培育的體育產業排頭兵,對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內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重要作用。
建設規模超出預期
綜合前文分析可見,加上此次公示的34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截至目前,體育總局已在全國範圍內命名和認定體育產業基地334個(其中,示範基地79個、示範單位143家、示範專案112),在規模上遠超出《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在全國建立250個體育產業基地(其中,50個業示範基地、100家示範單位和100個示範專案)規劃目標。
近年來,在“產業基地+產業單位+示範專案”的有力支撐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綜合國家統計局釋出的體育產業資料,2015-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總產出從1.7萬億元增長至2.95萬億元,增加值從0.55萬億元增長至1.12萬億元。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距離“十三五”體育規劃“到2020年超過3萬億”預期指標僅一步之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儘管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27372億元,增加值為10735億元。與2019年相比,總產出下降7.2%(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增加值下降4.6%,但總上仍然保持在了合理區間。總產出和增加值基本上與2018年持平。
區域佈局不斷最佳化
經過多年的培育與發展,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區域空間佈局呈現不斷最佳化的良好態勢。從區域分佈和認定數量看,已經命名和認定(含本次公示)的334個國家文化產業基地,基本上覆蓋了31個省(區、市)。從體育產業基地數量分佈上看,數量排名全國前五的分別為浙江省(40個)、江蘇省(32個)、福建省(30個)、上海市(25個)、山東省(25個)和北京市(24個)。
按照“三種類型”分,在現有的79個示範基地中,數量排名全國前三的分別為:
浙江省(12個)、山東省(8個)、江蘇省(7個),並列第四的是湖北省和河北省(均5個),並列第五名的為上海市、河南省和四川省(均4個)。其中,海南、吉林、黑龍江、西藏和寧夏5個省份尚無示範基地。
現有的143個示範單位中,數量排名全國前五的省份,分別為福建省(17個)、北京市(16個)、江蘇省(15個)、浙江省(13個)、上海市(11個)、山東省(10個)。其中,遼寧和甘肅兩省尚無示範單位入選。
現有的112個示範專案中,數量排名全國前五的省份,分別為浙江省(15個)、福建省(11個)、上海市(10個)、江蘇省(10個)、山東省(7個)、湖北省(7個)、四川省(6個)。其中,河北省、重慶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3個省份尚無專案入選。
整體來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與國家推進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及“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重點省份佈局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從主要熱點地區分佈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數量佔到全國的55%,省平均密度達到25個。
產業領域不斷拓展
體育產業具有多重關聯性特點,近年來隨著產業融合理念的深入,體育產業與多個領域不斷融合,促進了體育產業與多個業態深度融合。目前,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已形成體育競賽表演、健身休閒、體育用品、體育場館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態勢。其中,體育產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科技等產業融合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018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產業增加值構成
(來源: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報告(2017~2018))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分類範圍,體育產業包括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3個領域。具體分為體育管理活動,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閒活動,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體育經紀與代理、廣告與會展、表演與設計服務,體育教育與培訓,體育傳媒與資訊服務,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其他體育服務;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11個大類。
以體育服務業核心業態為例,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194.10億元,佔體育產業的51.19%,發展潛力得以充分釋放,開始發揮出體育產業發展調結構、促轉型的示範引領作用。特別是近兩年來,在高速增長的體育服務業中健身休閒業和體育培訓業增速迅猛。與2015年相比,2019年健身休閒業和體育培訓業增加值增幅分別達到542.9%和695%。
“十四五”時期體育產業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透過1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化建設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應,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尤其是東北和西部地區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規模偏小、種類不均、產出不足等問題值得關注。
據此分析,“十四五”期間,國家體育總局極有可能在現有334家的基礎上,延展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申報和認定工作,透過2022年或2023年平衡補缺,將示範基地增加至100個(差額21個)、示範單位增加到160個(差額17個)、示範專案增加至140個(差額28個),最終總數達到400個。
此外,站在“十四五”時期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維度上,伴隨著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以及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2022年亞運會在成都和杭州相繼登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迎來新一輪機遇期和高質量發展期。
一是從政策層面看,國家體育總局釋出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要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為實現這一目標,供需兩端需協同發力。因此,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將會同中央相關部門繼續出臺一系列支援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促進體育消費的政策措施。
二是從產業載體看,體育、文旅、商業等業態融合發展將是重點領域,新一輪“國字”品牌示範建立工作將進入新的高潮。如,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國家級體育旅遊示範區、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國家級運動休閒特色小鎮等品牌建立將成為各地體育和旅遊部門“掛圖作戰”專案之一。此外,體育與科技融合也將全面破題,也有望誕生新的產業品牌。
三是從專案投資看,體育+健康、體育+賽事、體育+演藝、體育+會展等領域或將迎來新一輪投融資熱潮。如海南省在《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發展規劃(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要將海南省打造成為國際健康型體育旅遊目的地和運動康復基地;浙江省在《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每年舉辦10項以上國際高水平體育賽事,累計培育100項品牌賽事。培育體育上市公司、省級運動休閒基地和體育示範企業120家以上。
四是從區域佈局看,“十四五”時期體育產業將由省域內部向區域一體化發展,體育產業的空間佈局將進一步拓展。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體育部門聯合印發《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合作從專案合作走向制度創新,從政府主導走向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形成一批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專案和載體平臺,形成若干個體育產業叢集。
以上趨勢表明,“十四五”時期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導下,我國體育產業市場主體將進一步增加,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潛力擁有巨大的釋放空間,體育產業規模邁上“5萬億”臺階有望實現新突破。
訂閱關注微信公眾號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 )
行業視窗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援,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