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湖---沃爾特水庫。
它位於西非的迦納,面積足有8482平方公里,完全稱得上一望無際。
然而就在這片平靜的湖水上,卻正在發生一件不平靜的事情,咋一看各位是不是覺得這是拐賣兒童的現場,然而現實卻跟我們看到的完全相反。
這群大人非但不是人販子,反而是來拯救被拐兒童的志願者,但儘管如此他們又為何要親自跑來這湖上抓人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孩子都是被賣到這裡來當苦力的。
在沃爾特水庫有一種特有的現象,許多貧窮的家庭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賣給水庫養魚人充做苦力,他們最小的只有三歲最大的也不過七歲。
但就算是這樣幼小的孩子,他們的親人也能狠心將他們賣給他人,而你或許會覺得那是因為小孩賣的價錢比較高,但現實是隻要你肯出40美元你就能買到一個孩子。
因此這樣的孩子在當地足足有兩萬多個,而志願者的發起人科菲就曾是他們中的一員。
科菲在三歲時就被自己的叔叔賣給了養魚人,從此他便失去了作為人的所有尊嚴,沒有報酬 沒有關愛,吃不飽飯 睡不好覺。
對於那段時間的他來說生活的全部幾乎就有捕魚,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渾渾噩噩的活著,而這樣的日子整整持續到了他17歲的時候。
那天他終於趁人不備逃了出來,從此他便踏上了救助被拐兒童的征程,於是就有了之前那一幕抓人的場面。
而那個被“抓”的小男孩名叫埃德姆,他是在七歲時被親生母親賣給了養魚人,而如今他已經十二歲了。
與他一起被解救的男孩叫彼得,他在三歲時被母親賣給了養魚人,如今他已經十七歲了。
或許剛剛發生的事對他們而言充滿著未知的恐懼,但他們絕對想不到這將會改變他們的一生。
而很快他們就乘車來到了一處庇護所內,這是一群志願者們在森林裡秘密搭建的,它的位置並不對外公開,並有專人在此把守,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很快各位就會明白了。
是的這裡可不止幾個人,而是一大群孩子,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被科菲和其他志願者們解救回來的,而按照規定他們至少將在此度過一年的時間,至於之後該怎麼辦就是後話了。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放到彼得身上,此刻他正在工作人員的帶領進行一個小小的心理測驗,介紹完規則馬上第一個問題就來了。
緊接著是第二個問題
然後是第三個問題
最後是第四個問題
你恨不恨自己的親生母親?
面對這個問題彼得沒有回答,只是悵然若失的看著前方,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根據之前幾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那便是前面他遭受的所有不幸,都來源於母親將他賣給他人的行為,他這麼多年來過著跟牲畜一樣的生活,每天不僅要拼命幹活,還要忍受主人的打罵和侮辱。
要知道他再堅強也只是一個幾歲的孩子,在其他國家跟他同齡的孩子哪個不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然而現實到他這裡卻變得跟桌上的石頭一樣既冰冷又堅硬。
我們很難想象在以往無數個飢寒交迫的夜晚,他到底在心裡呼喊過多少次母親。
或許當時的他並不清楚什麼叫買賣,他或許只是覺得自己被壞人給抓住了而已。
但直到如今時間已經證明了一切,然而對彼得而言那畢竟是自己的母親,因此面對最後的提問他儘管心知肚明卻始終不願意承認這一切。
而另一邊埃德姆的情況也差不多,但工作人員在於他的交流中得知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與埃德姆一起被賣掉的還有一個叫史蒂文的男孩。
因此他們向從埃德姆口中得知更多關於史蒂文的資訊,以方便他們日後去解救他,但是當埃德姆被問到史蒂文的下落時,他卻表示他不知道史蒂文去哪了。
然而他不知道不代表別人不知道,因為他無意之間透露了一個關鍵資訊,那就是史蒂文既沒有逃跑也沒有被解救,彷彿一夜之間就失蹤了。
而儘管這個答案顯得自相矛盾,但如果我們稍稍推理一下就會得知一個恐怖的事實,那就是一個被賣給別人當奴隸使用的孩子,既沒有逃跑也沒有被他人帶走就失蹤了,那他究竟去哪了呢?
話說到這相信各位心裡多少已經發現了端倪,沒錯答案就是埃德姆其實在撒謊,他其實比誰都清楚史蒂文的去向,因為史蒂文已經死了。
而得知這個訊息後科菲一行人加快了解救孩子的速度,他們開始逐個詢問庇護所內所有的孩子,想從他們口中得知其他孩子的資訊。
而經過一番詢問下來他們鎖定了一個目標,他的名字叫泰伊,是彼得在捕魚期間認識的朋友,於是就這樣科菲一行人來到了泰伊所在的村子裡。
在這他見到了那位孩子們口中的奴隸主,從科菲的表情我們就能知道他心裡其實也很緊張,畢竟曾經身為奴隸的他比誰都清楚奴隸主的蠻橫與殘暴,而事實也的確如他預想的那樣。
奴隸主這番話明顯是在威脅科菲,他的意思是自己花錢購買那些孩子是在做好事,因為現在世道很艱難,如果他不收留孩子們的話他們就會餓死。
這番話乍一聽好像還有點道理,但這可騙不了科菲,他馬上就展開了反擊。
緊接著面對奴隸主的狡辯他更是用事實狠狠地打了他的臉 。
此話一出周圍所有人都倒向了科菲那頭,甚至原本支援奴隸主的人也開始為科菲說話,而既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奴隸主也沒辦法再嘴硬了,他最終還是答應了讓泰伊離開。
與此同時其他幾組人也將被解救的孩子們帶到了車上,於是科菲向他們做了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一段時間後大巴駛入了庇護所,孩子們都顯得很高興,但要說最開心的當然還是彼得,他已經迫不及待想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了 。
而這邊他們剛剛說完另一邊也開始了歡迎儀式,至此彼得的心結算是徹底揭開了,接下來就該輪到埃德姆了。
一天埃德姆被科菲帶到了海邊,他們去那裡的目的是為了讓埃德姆為史蒂文禱告,同時也是為了讓他走出失去摯友的悲傷重新面對生活 ,這一番話徹底讓埃德姆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但故事到這其實才講了一半,彼得和埃德姆還要面對最後的考驗,那就是親身面對將自己販賣的親人們,而這次會面將決定他們今後的人生將何去何從。
首先來的是埃德姆的母親,此時此刻所有人都為他感動高興,但他自己卻怎麼都笑不出來,面對多年未見的母親,埃德姆只是呆呆的走了過去。
雖然他母親第一時間將他摟了過去,但母子二人卻一句話都沒有說,而接下來志願者開始了最後的詢問 :把兒子買掉過後你是怎麼做的?。
“我很傷心,因為他是我唯一的兒子,我姐姐的兒子知道他在哪,我向她求助,可是她不幫忙。”
從埃德姆母親的回答裡我們不難看出她雖然後悔,卻依舊覺得錯不在自己,於是志願者開始用法律威脅他們,最終他們表示再也不會將埃德姆賣給其他人,儘管這樣的承諾顯得並不牢靠,但比起彼得那邊這樣的結果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你應該是我母親,這句話在一個孩子口中說出來顯得是那麼悲涼,而彼得接下來的選擇更能說明這一點。當工作人員問:我可以負責你的教育和生活,你願意和我在一起,還是和你媽媽在一起,決定權在你?
他想都沒想:我想和你(工作人員)在一起生活!
哀莫大於心死,彼得最終還是不願原諒母親,但對他而言我想這並沒有錯,而既然他們倆都作出了選擇,那就該到分別的時候了。
為此科菲特意找到彼得談話,而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談話了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道理。
然而不管怎樣這都不能成為販賣親生骨肉的理由,況且這兩個孩子的家庭環境遠沒有到那個地步。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越貧窮落後的地方就越發明顯,而知識儘管不能吃也不能消費,但它卻能催生出偉大的人格促使人去完成理想的動力,而如果沒有這些就不會有科菲,進而也不會有庇護所。
最後更不會有那千千萬萬個孩子被解救的那一天,但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價,然而科菲已然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便是你儘可以卑微如塵埃,但不可扭曲如蛆蟲,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