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行動是美軍經常採用都軍事手段,用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和鑽地彈等武器對對方的首腦或者重要機構進行精確打擊。
美國發起斬首行動一是為了癱瘓對方指揮系統,有利於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二是因為一些國家不順從美國的意思,不屈從美國;三是一些人曾經跟美國很好,可是後來鬧掰了,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歷史上人們都知道的美國斬首物件是薩達姆、卡扎菲等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名氣沒有這二位大的也遭到美國“斬首行動”,而且也是一斬不中。
一個原本不會被關注的小國
巴拿馬是個不大的小國,面積七萬五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五百萬。這只是個在中美洲沒什麼名氣的國家,如果在一個偏僻的位置,就是實力再弱美國也不進攻它。
可是因為巴拿馬境內有一條橫穿巴拿馬地峽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巴拿馬運河讓它的位置不一般。
巴拿馬運河的位置非常重要,和中東地區都蘇伊士運河差不多,如果不走這就得繞遠。
倘若沒有運河要想從太平洋到大西洋,要麼往北走過俄羅斯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走北極圈,感受一下冷到懷疑人生。要麼就從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繞過,反正也不暖和。既費時間,又費油。
巴拿馬這個小國境內有巴拿馬運河,它又處在中美洲這個位置上,與美國近在咫尺,再加上這個國家出了個諾列加,美國就盯上它了。
美巴兩國之間的事要從一百多年前說起,1903年美國和巴拿馬簽訂了一個不平等條約《美巴條約》。
巴拿馬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出讓巴拿馬運河的主權,運河兩側分別拿出八公里給美國永久使用,其面積達到1673平方公里,對這個不大的小國來說不小了。
這片給美國使用的土地被稱為“運河區”,由美國派人進行管理,擁有治外法權。
這裡有美國十四個軍事基地和各種軍事學校,大量的美國兵拖家帶口地駐紮在這裡,美軍南方司令部負責這一區域的軍事事務。
對於美國來說,控制著巴拿馬運河有兩點好處:
其一是控制了一條重要水道,僅這一點就有多方面的影響。
其二有經濟好處,美國不僅在這裡賺了很多錢,而且還給一些美國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巴拿馬運河的引水員大多都是美國人。
運河區簡直成了一個國中之國,運河的好處還都讓美國人拿走了,這明顯是斷人財路,巴拿馬人民對這樣的事是強烈反對的。
諾列加出生於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一個工人家庭,家庭狀況不好,年輕的時候他就對政治感興趣。他曾經在日記裡表達了自己的理想:當總統,趕走美國人。
諾列加大學畢業後學習軍事,然後進入巴拿馬國民警衛隊,之後一路上升。在這期間,諾列加還去美軍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接受過訓練。
1968年,諾列加支援青年軍官國民警衛隊上校奧馬爾·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推翻阿爾努福·阿里亞斯·馬德里上臺。1970年一群青年軍官趁埃雷拉出訪時政變,諾列加憑藉自己的能力粉碎了政變。
這件事後諾列加得到埃雷拉的重用,提升為中校,擔任國民警衛隊情報局局長。
1977年埃雷拉和美國簽訂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取消了美國永久佔領運河區的特權,1981年7月31日,埃雷拉乘坐的飛機失事。你品,細品。
埃雷拉死後巴拿馬沒了總統,1983年諾列加迫使軍事領導人德爾里奧退休,掌握了國民警衛隊。
有了軍隊諾列加就開始逐漸掌握權力。諾列加將國民警衛隊改為巴拿馬國防軍,控制了議會和政府,成為了實際控制巴拿馬的人,不過巴拿馬還是有名義上的總統。
美國的“正義事業”
諾列加掌控巴拿馬以後也做了一些正經事,實行有利於貧民的政策,提高巴拿馬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對外,他不太喜歡美國。
諾列加成為巴拿馬的實際領導人後並不聽美國的指揮,他還要求美國遵守1977年和埃雷拉簽訂的巴拿馬運河條約,1999年底前撤離所有軍隊,把巴拿馬運河還給巴拿馬。
美國不希望背後的中美洲有這樣一個人,它需要的是一個在一切事情上想怎麼擺弄都可以的人。
為了能讓諾列加下臺美國用盡了手段,先是減少援助、經濟制裁,讓巴拿馬的經濟損失慘重。
外交和軍事上不斷進行威脅。還有一招美國慣用的,那就是煽動巴拿馬國內的人推翻諾列加,還給中央情報局撥錢幹這事。
最終這些手段都沒有奏效,美國與巴拿馬錶面穩定的關係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特別是在巴拿馬選舉的時候,巴拿馬政府以美國觀察員干涉選舉為由宣佈大選無效,這讓美國政客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哇呀呀呀呀呀……
沒能扶起一個親美的人,美國只能撕下偽裝對巴拿馬動手,先是在國際上說諾列加壞話,然後頻繁調兵。美國打算徹底消滅巴拿馬國防軍,並且“斬首”諾列加。
1989年12月16日戰爭的導火索被點燃。當天晚上幾名美國士兵開著車在巴拿馬的街上穿梭,途中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時與巴拿馬士兵發生點摩擦大打出手。
美國一名海軍陸戰隊的少尉被打死,還有一人受傷。
事件發生後,兩國關係驟然緊張,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雙方發生零星槍戰,美國正愁找不到動手的藉口呢,這不就送上門了。
對於巴拿馬這樣的小國,美國絕對優勢,美軍總數超過巴拿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動手幾乎毫無顧忌。
20日凌晨,巴拿馬人還在呼呼大睡,美巴之間的戰爭以斬首諾列加的軍事行動開始。兩架F-117A戰鬥機從內華達州起飛抵達巴拿馬的上空。
在美國看來斬首諾列加要比薩達姆、卡扎菲要輕鬆得多,透過斬首來試驗F-117A這種新研製的飛機。而斬首薩達姆和卡扎菲的時候用的是轟炸機,重視程度一目瞭然。
接近兩枚GBU-24鐳射制導炸彈直接砸向諾列加的辦公室,結果是辦公室被炸了,諾列加卻不在那裡。
隨後槍炮聲震醒熟睡中的巴拿馬人,美軍南方司令部一萬多人兵分五路向巴拿馬的首都挺進。巴拿馬國內一片混亂,電視臺播出巴拿馬國旗圖案,電臺反覆播放美國入侵的訊息。
美國不斷從本土往前線增兵,八十二空降師等部隊先後抵達戰場。兩萬多人的美軍對一萬多人的巴拿馬國防軍,二比一人數對比,結果毫無懸念。
經歷了幾天小規模戰鬥後,巴拿馬國防軍就被消滅乾淨了,巴拿馬的供電中心、水電站、機場、水壩等重要設施先後被美軍攻佔。
諾列加在24日中午跑到了梵蒂岡大使館躲避,美軍隨即包圍了這裡。為了能逼迫諾列加出來,美軍支起十幾個高音喇叭播放搖滾舞曲《無處可逃》,這種巨大的噪音折磨著諾列加。
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外面哇啦哇啦的聲音,既折磨耳朵又折磨精神,個把小時都腦殼疼何況好幾天。
十天後的1月3日諾列加絕望後投降,美國生擒了諾列加,並且把他帶到美國用美國的法律給判。
用美國自己的法律把其他國家的實際領導人審判了,聽起來很荒唐。更荒唐的是,美國人將這場把戰火強加給巴拿馬人的作戰行動稱為“正義事業行動”。
很顯然,美軍的這次行動和伊拉克戰爭一樣,原本計劃是用斬首行動進行滅口的,讓當事人帶著知道的所有事消失。但是最終還是和薩達姆一樣,滅口成了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