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任澤平和梁建章、黃文政、何亞福、熊柴等人一起發起設立育媧人口的公益研究院,相繼發表了個人的觀點,引來了眾多網友的打架和互噴。
其實,對比一下歐洲發達國家的前例,還是具有一定的效果,比如法國的人口生育下降從18世紀末就開始出現,主要是人的觀念產生了改變,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讓人人平等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也讓生育觀念產生了重大變化,自由浪漫成為法國的標識,人也開始為自己活著。
1、生育率
來看一下2019年世界人口超過500萬國家的生育率排行,前80名基本上都是亞非拉地區國家,除了澳洲,還是巴布新幾內亞;前30名除了阿富汗,都被非洲包圓;而後30名基本上以歐美國家為主,亞洲國家主要是中國、日本、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韓國,其中韓國墊了底,最新的2021年韓國生育率已經跌破1%,下降到0.91%。
所以,大家現在看到隔壁兩個鄰居呈現出這樣的現實:韓國一半以上的60歲老人、30%以上的70歲老人還在繼續工作,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國家的養老金不足以支援所有的老人可以安享幸福的晚年。再看下兩個國家的年輕人,不是躺平,就是五拋,結婚都是奢侈,更別提生孩。
再來總結一下世界生育率排名之下的潛在規律:一個是高生育率國家,基本上都是亞非拉地區的貧困國家或者戰亂國家,再或者還處於部落宗族制度的國家,經濟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條件極度落後,嚴重阻礙嬰兒的順利長大成人;另外一個,歐美地區的高生育率國家,基本上都是北歐、法國以及美國等高福利國家,對於生育孩子方面都有全方位的補貼福利,但是最高也僅僅是1.8%,仍舊低於國際公認的維持人口平衡的標準2.1%,充分說明了發錢的效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但了勝於無。
再來看下2020年國內生育率的情況,目前已有14個省份的出生率資料,其中10個省份低於1%,而曾經最能生的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首次跌破了100萬大關,生育率為0.924%;也只有貴州、廣西、甘肅和海南高於1%,基本上都是西部地區,這麼來看還是跟經濟社會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2、老年化
“社保”這個發明還是起源於二戰後的歐美國家,當時的背景是資本家們儘量地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從而帶來工人的持續抗議,政府為了保障社會穩定從而協調建立的一種福利制度,保障工人們可以安心地生產。但是,二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進入了人口生育的高潮時期,所以青年人口紅利是十分富餘的,所制定的養老制度在當時只是一種虛擬的未來計劃。
經過70年的時間,基本上相當於兩代退休人的疊加,也基本涵蓋了兩次世界性的嬰兒潮,但是相對於發展中及貧困國家,歐美及日韓等工業化領先國家也提早進入了社保的兌付期,因此他們也都更早進入了“養老困局”,而我們其實也是借鑑他們的經驗而已,但是該走的路還是跳不過去,所以今年將迎來最大的退休人群,因為1962年是最大的一波嬰兒出生年。
看下世界老年化率的排行,基本上呈現出了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再到貧困國家的排序,日本以27%的老年化率勇奪第一,之後是藝術的義大利、嚴謹的德國、浪漫的法國、陰險的英國、低調的加拿大、無腦的澳大利亞、以及自由的美國,再之後便是發展中大國俄羅斯和中國,以及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完全契合了工業化革命之後的現代社會經濟水平,也內涵著各個國家的醫療水平、養老保障能力。
其實,看下我們自身內部各地區的現狀,也基本反應了同樣的規律,基本上從三線建設時期開始,工業專案佈局更多的地區,隨之產業工人遷入的更多,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更早,城鎮化水平越高,而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也越嚴格,再加上現今年輕人口流出的疊加效應,所以現在老年化率也是越高,比如東三省全部都位於前列。
前不久所釋出的城市儲蓄排名中,東北三省的省會城市也是名列前茅,這個其實跟日本現在的情況有點類似,財富大部分都集中的老年人的手中,而老年人的傳統思維,都是執著於存銀行,才有保障;另外,鶴崗成為了第一個財政重整的城市,上海能夠快速圈定病毒,這些都是城市內在財力的體現,深圳充滿了年輕活力,所以目前深圳的養老金應該是最為充足的。
3、人的本性和理性
從猿類進化為人類,基本上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時期,人類還是以本性為主,基因都是自私的,當養孩子的收益大於付出時,人們就會多生孩子;而當養孩子的收益小於付出時,人們就會少生孩子。
所以,在歷史時期中,世界各國都不例外,在部落制或者君王封建專制時期,人類對於外部環境或者社會關係,在內心都是不安定的,人多力量大,一個部落或者家族才能逐步壯大,才能獲得更多的食物或者資源。同時,加上以前的醫療衛生條件十分有限,嬰兒的夭折率很高,所以只能擴大基數,儘量的多生孩子,才能提高存活率。
另外,贍養老人方面,國家在有限的財富條件下,各個家庭也只有依靠孩子,所以“養兒防老”也就成了我們幾千年的傳統認知。其實,如今發達的歐美地區曾經也是這麼一路走來,大部分非洲國家現在可能仍舊處於這樣的狀態。
工業革命之後,帶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跨越提升,從而解決了糧食問題,給人們提供了溫飽保障,解決了後顧之憂。同時,在國家的綜合協同之下,努力工作的人也逐步積累了更多的財富,隨著養老體系的建立,讓人的意識思維產生了轉變,養老不再完全依靠下一代,只要自己年輕時積累出足夠的財富,就可以獲得更加從容的老年生活。
其實,看下現今的現實情況:20歲時期單身的大好時光,戀愛男女毫無壓力,悠閒逛吃;等結婚生子之後,生活立馬變了個樣,不是在奶娃,就是在教娃,如果有老人幫扶,還能喘口氣,抽空看個電影放鬆一下,如果沒有老人幫扶,累的吐血精疲力盡,不僅需要付出身體健康,而且還要付出情緒價值,從理性角度考慮,再生一個想想都是恐懼的。
現在二孩家庭,其實也有一個潛在的規律:一個是傳統的縣城及農村地區,這裡繼續傳承著“養兒防老”的觀念,生活壓力相對較小,本身收到生育政策放開的影響有限;另一個是城市地區的二胎家庭基本上都是土著/退休老人+雙職工父母的標配,高房價基本上掏空了6個荷包,還有一部分年輕人在啃老。
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因為生孩子而過得非常幸福,那麼受到正向激勵,這個家庭將會繼續多生孩子;’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因為生孩子而過得非常悽慘,那麼受到負向影響,將來可能對孩子期望更低。
所以,現今過得最自在的應該是目前拿著養老金的退休老人,而90後以及前兩天剛進入法定結婚年齡的00後,都還在追求自由的單身生活,別說生娃,對於結婚還沒列入計劃。
說到底,生育率降低是人類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經濟水平提升後的一種理性選擇;養老體系的建立,更進一步打破了“養兒防老”的傳統習俗,但是人類還保留著基因傳承的本性追求,所以還是有很大部分的夫妻會繼續生育,但是一個可能就滿足了需求。如果讓人回到曾經的不安狀態,養老靠家庭,或許也是一個辦法,但是估計沒有哪個國家敢於打破現有的養老制度。
現今世界各個發達國家仍舊沒有解決這個困局,但是未來可以寄希望於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用機器的力量創造出足夠的財富,讓各個階段的人毫無壓力的自由生活,生育和養老才能共同協調融合,還是要心懷希望,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