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俄羅斯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網站突然對外宣佈:為表彰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貓咪們,特地為其申請卡通形象的專利權,同時上映紀錄片《冬宮--貓的宮殿》,出版史上第一本獻給“冬宮貓”的贊書《冬宮的貓屋》。
面對眾媒的疑問,博物館館長只是輕描淡寫地回應:“冬宮貓”是冬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有自己特殊的靈魂--聖彼得堡靈魂。
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統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而遊客熟知的“冬宮博物館”,其實只是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旗下六座宮殿建築群之一,建於18世紀初期,早期是彼得大帝的皇家宮殿,被譽為“俄國新古典建築史上最偉大的宮殿”,為了突出冬宮的重要性,俄國還頒佈特別法令要求聖彼得堡所有建築不得高過冬宮。
彼得大帝四處征戰創造了俄國最輝煌的“黃金時代”,而歐洲各國王室素有收藏藝術品來彰顯權貴和財富的傳統,彼得大帝自然不能免俗,將征戰波羅的海、瑞典、土耳其、波斯等地所得戰利品全部藏於冬宮之內,其中就有數百幅名畫和上千本古籍孤本,以致為解決鼠患還要專程從荷蘭引進貓咪來保護珍品。
彼得大帝因救人感染風寒逝世後,其女伊麗莎白於1745年簽署法令引入13只“喀山貓”,正式從官方角度確認“貓侍衛”的身份。到了葉卡捷琳娜女皇時代,更是一口氣從歐洲各地購入數千件名畫與古董,將新建的皇宮側翼改名為“隱宮”專門存放藏品,即古法語“埃爾米塔什”。
最初的“隱宮”內部採用木質結構和大量木雕裝飾,彼得大帝引入的“荷蘭貓”與伊麗莎白的13只“喀山貓”不足以應付猖獗的鼠患,葉卡捷琳娜女皇乾脆實行“論功行賞”和“貓銜制”,透過記錄冬宮貓的各種行為來計分,每抓捕一隻老鼠積一分,每繁衍一隻小貓計五分,立功則計100-1000分,計滿100分升級“貓士官”,500分為“貓尉官”,1000分晉級“貓校官”,5000分以上為“貓大將”,“貓軍銜”越高,領到的食物越豐富。
聰明的“冬宮貓”很快領悟到女皇的良苦用心,只用了短短五年就將隊伍壯大到300多隻,但其中只出現過一位“貓大將”,也就是2014年“冬宮貓攝影展”中出現的一隻白貓,名叫Hermitage(隱士)。
然而1837年的一場大火將冬宮焚燬,幾百只貓連帶記錄它們工作與戰績的檔案全部被毀,只留下民間作家的些許記載,傳說這些貓咪寧可被大火活活吞噬也不願離開守護之地。於是,重建後的冬宮特地給新來的貓咪設立了十多間“貓屋”,全部以石質建材為主,還有11條管道連通前後的涅瓦河河道,以免貓咪再遇火災時可快速逃生。
1917年俄國起義民眾攻入冬宮,珍貴文物被數千人洗劫一空,宮牆內外遍地狼藉,就連酒窖收藏的數百桶葡萄酒也被倒入河道,唯獨“貓屋”一如既往的安寧,據說是因為貓咪在俄國民間的超然地位,他們認為貓咪是“守護者”與“驅邪者”,因而不敢冒犯。
冬宮在二戰結束後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整修才改建為“冬宮公共博物館”,一系列與封建時代有關的痕跡都被抹除,其中就包括“冬宮貓屋”,數百民眾在開放日發現後發起“拯救冬宮貓”的自發活動,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為貓咪謀福利的大規模抗議。
十多天後冬宮妥協了,公開對外招聘為“冬宮貓”服務的“貓秘書”和貓醫生,還有三個專職的看護人,作為拆除貓屋的補償,冬宮頒佈“貓侍衛特權令”,准許貓咪在冬宮內部任意區域活動,不受任何限制,這項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新任“貓侍衛”只統計到50只貓咪,冬宮就把第一代“貓公務員”的編制規定在50只以內,但實際上,2013年統計就已超過60只,2020年因疫閉館後再次統計則有96只,分別在8個“貓食堂”區域進食。為了健康地分發貓糧、驅蟲藥和營養品,冬宮“貓秘書”將每隻“冬宮貓”都記錄在冊,為它們申領身份牌和身份證,貓咪消費由社會捐助,達到3.5萬盧布/只即停止捐贈。
為了感謝服役277年的“冬宮貓”,冬宮博物館不僅為每隻貓咪過生日,還把每年的4月21日設為“貓日”,而每年貓日前後一週則把所有資源都交給“冬宮貓”:為它們舉辦攝影展、繪畫展等公眾活動,開放“冬宮貓”的食堂和它們休息的區域,咖啡館則以“貓的共和國”為裝飾風格,“冬宮貓友俱樂部”則全員出動為遊客解說每隻貓的名字、年齡和習性等等。
有人說“貓咪守護著冬宮”,也有人說是“冬宮成全了貓咪”,而我則十分認可冬宮館長說的“貓咪是冬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少有人能把貓咪照顧得這麼精細,更何況還是身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
而冬宮為了貓咪們的安逸生活也是操碎了心,在一隻“冬宮貓”在博物館外過馬路被汽車壓斷一條腿後,聖彼得堡市長直接要求市政部門在附近街區立起“注意貓咪出沒”的警示牌。對“冬宮貓”有興趣的遊客,如果安排不了貓日參觀冬宮的話,也可以在博物館內外搜尋它們的身影或直接向工作人員求助,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割槽域要輕聲細語以免驚嚇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