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才能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絡,促進經濟發展。
自從秦始皇時期,我國就十分重視修路的重要性,一直到現在,人們對於修路一事,都看得非常重。
大街小巷,修路工程隨處可見,不過,也有人不禁發出疑問,為什麼同樣都是採用瀝青鋪的路,可中國的馬路,卻年年都需要修補,而日本的馬路,則可以保持年年新的狀態呢?
國土面積的不同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而中國的國土面積,幾乎是日本國土面積的26倍,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是一個真正的“修路大國”。
國土面積大,所需要的修路時間自然就長,但修路週期長,其實是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
修路期間,交通不便,會阻斷當地與外界的溝通,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僅會影響人們的日常出行,而且還會影響很多地區的貨物往來,這對於一線城市來說,會造成極大的損失。
為了減少這種損失,中國人在修路時,就會不自覺地加快工程進度,而時間上的加快,勢必會導致工程進度出現一些不足。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道路需要年年修補了,有人說,與其如此,倒不如在第一次修建的時候,就直接把質量提上去。
但這樣做的後果時,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對於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提升,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失。
這樣的損失,要比年年修補道路的損失嚴重得多,因此,在這樣的比較之下,中國的道路,就必須採用這樣的方式來修建。
而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他們在修建道路的時候,就有足夠的時間,時間充足了,日本的工程師們,自然就要注重道路的質量問題。
對他們來說,與其修好之後,再大費周章地返工重新修補,倒不如在首次修建時,就直接避免道路破損等問題的出現。
中日國土面積的不同,也就註定了兩國在首次修建道路時,質量上的參差,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道路需要年年修補,而日本的道路則是年年新的狀態了。
城市化程序的不同
中國近些年發展勢頭正猛,在世界舞臺上,也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快速發展時期,也讓中國的道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除了修路速度上急需加快程序之外,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也加快了道路損壞的程度。
本身修建速度過快,道路就很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再加上中國的城市化程序較快,路上經常來來往往的大貨車,出現超載的情況一旦發生,就會在短時間內,對道路產生極大的破壞。
路面承受巨大的壓力,就會破損,破損之後,為了不影響使用,就需要儘快進行修補。
尤其是一些交通要道,即使國家在修建初期,就已經十分重視質量問題了,但因為車流量大,很多大貨車不斷碾壓,也就極容易使這些道路出現問題。
所以說,中國的道路需要年年修補,才能保證正常使用。
但日本就不一樣了,因為日本經濟發展得比較早,如今的城市化程序,與中國相比,十分緩慢。
沒有那麼大的經濟壓力,道路上的“壓力”,也就會小一些,所以,他們的道路能夠保持得比較好。
再加上日本經濟發展比中國早,在道路修建方面也就更有經驗一些,他們的一些道路修建技術是遠在中國之上的。
國土面積小,人員數量少,經濟壓力小,道路的承載客流量也遠遠低於中國,這些都是日本道路能夠保持年年新,而中國道路則需要年年修補的原因。
後期維護的不同
任何一件物品,除了本身的質量之外,後期維護也是影響其使用壽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承受著巨大客流壓力的道路來說,自然也是一樣的。
要想道路保持年年新的狀態,就必須要做好後期的維護工作,在這一方面,必須要承認的是,日本所做得要比中國好得多。
中國在道路維護方面,採用的是“哪裡有問題,就解決哪裡”的政策,而日本採用的是“定期維護”的方法。
簡而言之,中國道路的維護工作,實際上是哪條道路出現裂痕了,或者影響正常使用了,才會發動專業人員,對壞掉的道路,進行修補或者是重建工作。
而日本則是不管道路是否出了問題,每年都需要進行定期維護的工作。
同樣的一條道路,出了問題之後再解決,和沒出問題之前,及時進行維護工作,這兩種方法,哪種能讓道路使用壽命更長,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說,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中國的道路需要年年修補,這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造成這一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日本經濟發展得比較早,在道路的修建和維護方面,要比中國更有經驗一些。
再加上其它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道路出現這些問題,也是人之常情,相信假以時日,中國也一定能克服這一問題,讓中國的道路,再無後顧之憂。
結語
每件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中國的國土面積大、城市化程序快、道路的後期維護工作不到位等,這些都是導致中國道路需要年年維修的原因。
但這已經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決策了,既不影響經濟發展,又能保證道路正常使用。
日本的道路能夠保持年年新,也有其特定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這兩者完全沒有比較的必要。
國情不同、發展不同、面積不同,這些都會造成道路狀態的不同,相信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在道路修建這一方面,經過不斷摸索,也一定能儘快趕上其它國家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