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提問,為何近代中國洋務派放著世界第一海軍的英國不學,為何更加青睞名不見經傳的德意志帝國戰艦?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一聊這個問題。
大英帝國往事
自從新航路開闢以後,整個世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然而航海先驅者西班牙與葡萄牙,卻揮霍了一個世紀,帶著“黃金漏斗”的光榮稱號最終衰落下去。“海上馬車伕”輝煌了整個17世紀,卻給英國人做了嫁衣。
大英帝國海軍
直到18世紀中葉,隨著英國完成對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以及非洲的殖民,整個英國的領土和殖民地上太陽永不降落,英國人自封稱號——日不落帝國。《大國崛起》中有這麼一句臺詞形容英國:
18世紀,英國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代議制度,建立了一支稱霸世界的海軍,並且完成了手工工場的技術積累,在蒸汽轟鳴聲中高速駛向近代,在接下來的二個多世紀裡,它將傲視全球……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19世紀的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後,更是在海軍建設上花費了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大力發展戰列艦,擁有無可匹敵的世界第一艦隊,超過德國、法國的總和。尤其首屈一指的“無畏艦隊”,領先世界的軍事水平和工業水準讓英國的“炮艦貿易”推向全球。
英國海軍艦隊
大清帝國往事
晚清的衰落從盛極一時的“康乾盛世”之後就奠定。到道光時期,積貧積弱,鴉片的大量輸入以及軍費的日益減少,使得兩次鴉片戰爭相繼失敗,尤其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大清帝國最後的榮光。
康乾盛世
在地主階級中,逐漸興起一股學習西方,發展洋務的風潮。他們推動了“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如何自強,抵制西方的侵略?他們提出要學西方建立先進海軍的“勤遠略”。然而在帝國內部,海防還是塞防?僅有的國家資本放在哪一邊?
洋務運動下的中國
最終,海防和塞防都在一時間佔據上風,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還是說服了清政府要發展海軍學習海上霸主英國。最開始,清政府派遣了後來維新派著名人物嚴復等遠赴英國海軍學院留學,至今在英國的紐卡斯爾都還有近代北洋水師官兵的墳墓見證了這一時期。
北洋水師官兵
北洋水師最早學習英國海軍,並引進了英國的小炮艇、“蚊子艦”和“揚威”、“超勇”艦隊。但是後來卻逐漸拋棄了英式艦艇,轉向了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學習。當時德國才剛剛統一,海軍並不是特別強大,尤其德國的海軍噸位不過英國的1/5,相比法國也大大落後。
清政府的無奈
其實對於英國,清政府是比較複雜的外交情感。
第一,英國最早侵略中國,打破了中國天朝的美夢,而且兩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對於中國近代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第二,清政府在學習英國,聘請的英國洋人教練和工匠中,大多攜洋居奇,並沒真正交給中國人技術;第三,英國人忽悠當時清政府,多次購買小的炮艦,對於中國偌大的海防來講,並不適合,清政府想買的鐵甲戰艦和戰列艦,英國人開的價格非常高昂。
北洋水師模型
1879年,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侵略中國臺灣,吞併了琉球國,使得清政府大為震撼。尤其是中法戰爭中,法國僅僅以三艘大型戰艦擊潰了中國早期從英國購買的小炮艇艦隊,使得中國多次海上失利。在試探性進行了小規模的海戰後,鞏固海防建立海軍大型艦隊迫在眉睫,加之李鴻章的多次上書推動,使得購買大型戰艦提上日程。
北洋水師艦隊圖
如何購買?購買哪個國家戰艦?如何建立起大清帝國的東亞艦隊,能夠震懾周邊國家的覬覦——這是當時清政府的想法。
德意志帝國之野望
在近代,德國給予了清政府某種好感。
首先,鐵血政策統一下的德國,在民主立憲掩飾下的君主專制深得清政府的好感,至少清政府也很想向著這個方面去努力。
普法戰爭後,德國完成了統一
其次,李鴻章曾經出使歐洲國家考察,並同俾斯麥多次會談,俾斯麥的地位和形象非常符合李鴻章的期望。雙方在考察了德國克虜伯工廠後,還簽訂了購買克努伯大炮的協議,在這一點上李鴻章認為會給洋務運動帶來借鑑。
俾斯麥和李鴻章
第三,德國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後起之秀,對於派往中國的教習和教官也是非常重視教授中國技術,並對中國派遣留洋學習管並給與了很多照顧。在洋務派眼中,德國人的務實作風深得好感。
第四,德國的鐵甲戰艦並不比英法兩國差,反而在軍艦的外殼和技術方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相比英法,德國更像是開啟軍工市場的初學者,不僅給予中國非常優惠的價格,還包攬了很多大型工程的建設。這對晚清政府財政比較拮据的情況下,是非常大的利好。
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不過,後來證實,德國僅僅是開啟中國市場而已,清政府完全沒有意識到近代海軍的實質,也沒有學習到海軍真正的作用,甲午戰爭以後,不僅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德國也加緊侵略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