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伏瞻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回顧中國共產黨從容應對重大風險的歷程,可以啟迪我們的思維,激發我們的鬥志,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執政之初,不懼西方封鎖、蘇聯決裂,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二戰結束後,國際上存在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尖銳對立和鬥爭。“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選擇了與蘇聯建立同盟關係。
在當時,可資借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功經驗主要源自蘇聯。在我國“一五”計劃的實施過程中,蘇聯方面給予了多方面支援,派到我國的技術專家就達三千人之多。在用好外援的同時,黨中央仍強調自力更生、獨立自主。這對我國在變幻莫測的世界風雲中有效應對外部衝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中蘇矛盾加劇後,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單方面決定立即召回在華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廢除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停止供應我國建設需要的重要科研裝置。面對困局,全黨上下團結一致,頂住壓力,迎難而上,艱苦奮鬥。一方面,毛澤東同志強調,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另一方面,努力排除蘇聯毀約造成的負面干擾,力求開闢一條不同於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拉開改革開放大幕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經濟社會發展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也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而當時的世界經濟正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
中國共產黨勇於正視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勇於改正自身的錯誤。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央派出大批考察團,赴日本和西歐部分國家考察,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除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國再無其他出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鄧小平同志強調:“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鑑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堅定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際形勢波譎雲詭,國內形勢錯綜複雜。國際上,蘇聯東歐發生劇變,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相繼失去執政地位,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在國內,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了政治風波。隨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宣佈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一些人對社會主義的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產生了懷疑,“左”的思潮有所抬頭。中國向何處去,社會主義向何處去,成為亟待回答的重大問題。
在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不僅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定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指明瞭中國的前進方向。鄧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一國實現經濟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要善於運用市場機制。
鄧小平同志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些論斷幫助人們掙脫了姓社姓資爭論的束縛,打破了改革停滯不前的僵局。
在鄧小平同志上述戰略論斷的指引下,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避免了理論上無休止的爭論和實踐中的徘徊,為此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圍繞這一改革目標,我國逐步搭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基礎性制度條件,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與安全,協調效率與公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明顯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由此變得更為複雜,風險挑戰空前上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共同富裕還有待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簡稱“三新”)的重大戰略部署。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意味著我們正在此前發展的基礎上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歷史。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新發展階段的全過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塑造發展新優勢。
以“三新”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關鍵在於處理好兩組關係:一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二是協調效率與公平,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發展與安全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把安全問題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強調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從根本上說,發展與安全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安全是發展的基礎,如果安全這個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另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做強自己,增強威懾的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說到底,統籌發展與安全,就是要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提升我國面對風險挑戰時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程序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協調效率與公平,以高質量發展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是新發展階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在“更高階段”,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特徵的社會主義規定性應有更加鮮明的體現;在“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共同富裕將是“質的飛躍”的一個最顯著標志。在這個意義上,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更高階段的社會形態。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同時,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從成功應對危機的經驗中總結中國智慧
百年風雨路,砥礪新徵程。中國共產黨迄今走過的百年,是不斷應對風險挑戰、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百年。求索路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不斷把革命、建設、改革、強國事業推向前進。中國共產黨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成功經驗,不僅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把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其他政黨區別開來的試金石。一切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於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依靠人民。淮海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幹出來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的力量之源。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能否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是衡量我們道路、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涉險灘闖難關、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基本前提。遵義會議前,我們黨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革命事業幾經挫折失敗。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後,中國革命的事業才轉危為安。新中國成立至今,幾代領導人統攬全域性、領航掌舵,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化解風險挑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前進道路上,不可避免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黨始終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這是確保改革開放這艘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關鍵。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飛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應對風險挑戰的成功範例。建黨早期,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突破西方封鎖,擺脫蘇聯掣肘,獨立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偉大實踐,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時代,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和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四,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增強抵禦風險挑戰的硬實力。我們黨一貫強調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原則,這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和歷史觀的要求。從建國初期快速工業化戰略,使我國擺脫發達國家封鎖,到改革開放初期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使我國走出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境地,再到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危機挑戰面前,發展始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堅持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全面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才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雄厚物質基礎,為抵禦各類風險挑戰甚至驚濤駭浪增強自身的硬實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題《跨越百年風雨征程 從容應對風險挑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梁華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