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經常稱呼美國叫宇宙之巔,這個稱呼最早其實是艾森豪威爾說的,他就任第三十四任總統的時候,說道“不能設想從我身上可以找到任何條件,讓大家來考慮把我從一個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提到偉大的宇宙之王的崇高地位“。他的本意其實是謙虛一下,沒想到就把美國宇宙之顛的自我感覺隨口說出來了。
我之前在美國如何登上宇宙之巔的文章裡講過,兩次世界大戰其實對美國人來說是天賜的國運,除了珍珠港,戰爭基本上沒有波及到美國本土,而且歐洲天量的工業品訂單讓美國本土得製造業得已迅速升級和擴能,直接從弟弟躍遷到世界大哥的位置。為了逃避戰亂,全球的資本都流向了美國,不僅僅是資本,還有最頂尖的人才,這就造就了二戰結束之後的美國,在工業革命和創新中遙遙領先全世界。
一戰結束之後,美國國內出現了經濟大蕭條,為了讓自己的商品有出路,美國人低價大量地傾銷到了國外,日本是最大的受害者,美國人廉價的工業品嚴重損害了日本本土的經濟,日本當時掌權的是軍部,為了轉移國內的壓力,轉嫁危機,然後發動了戰爭。
我們現在說起二戰時的美國,沒有人懷疑它是協約國的主要成員,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飛虎隊等等,好一個反法西斯的核心力量,但是瞭解二戰的小夥伴可能就有不同看法。
盧溝橋事變的那一年,也就是1937年,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有60%是石油,其次就是鋼鐵,第二年向日本出口的飛機就高達1700多萬美元,那個時候一架戰鬥機的價格差不多7萬美元,也就是相當於240架戰鬥機。日本侵華的三年裡消耗掉的燃油,有近七成是美國人提供的。
所以說,二戰對我們來說是戰爭,是抵制外族侵略的生死存亡之戰,對美國人來說只是生意,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反法西斯,更不是為了正義,只是他那麼做正好滿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已,just good business,這與它現在做的事情本質上都是一致的。
美國人當時不但資助日本,也資助過德國,希特勒當時在華爾街是VIP客戶。
現在很多人認為,當時日本侵華背後的重要資助方就是美國,之所以日本能夠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大規模戰爭的巨量資源需求,就是美國在戰爭早期源源不斷的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物資。
而美國之所以這麼做,現在看來其實就是借刀殺人,利用日本開啟東亞的資源庫,當日本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之後,美國人開始收緊資源出口,釜底抽薪,使得日本的戰爭物資難以繼續維持,不得不把吃到嘴裡的再吐出來,這樣美國人就可以過來吃現成的。只可惜,美國人看走了眼,蔣校長並沒有完成美國人交代的任務。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不但從一戰結束後的經濟大蕭條中恢復,而且整個工業製造能力得到全面的升級,工業總產值、國民儲蓄、黃金儲備遠超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赫魯曉夫訪美回來曾經對教員說過一句話“他們太他媽的富了“。
二戰之後,整個世界格局重新洗牌,這次洗牌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世界結算貨幣由英鎊變成了美元,美國人可以透過大肆開動印鈔機來轉移自己國內的經濟危機,薅全世界的羊毛。
這次世界貨幣的變更就是大家熟悉的《佈雷頓森林協定》,其實英國人也掙扎過,英國人知道自己已經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了,所以就試圖建立一個國際多邊結算體系,來稀釋美元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維持自己的地位。
但是要知道,金融地位的背後是軍事地位,美國人當時決定了歐洲戰場的走向,直接關係到歐洲各國的生死存亡,所以英國人根本沒有資格與美國人討價還價。
《佈雷頓森林協定》裡建立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現在新聞上經常會看到某某小國,與IMF達成了什麼協議,獲得了IMF的國際貸款,而細看那些協議,就知道又是把自己國內的經濟命脈或者資源交到美國人手裡。
因為當時協議裡規定,各國家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只能在1%以內,否則IMF有權進行干涉,如果不遵從IMF的規定,IMF就有權不給你國際貸款,這就相當於銀行不給一個企業貸款一樣,現金流就會斷掉,企業就會批產,國家也是,那些小國如果沒有國際貸款,也會破產。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之巔的標誌就是金融霸權,美元作為世界流通貨幣的威力就體現在這裡,不出一兵一卒,就可以讓你乖乖的把自己家裡最好的肥肉交出來。
《佈雷頓森林協定》裡是把美元與黃金掛鉤的,主要就是因為當時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黃金,因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流向了美國,美國人用黃金作為信用載體讓全世界人民相信美元的價值,但是後來大家也知道,尼克松在1971年宣佈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從此美國人開啟了開閘放水稀釋全世界財富的流氓模式。
要做世界霸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有錢,錢是其他所有條件的基礎。第二個是拳頭硬,有誰不聽話就揍誰的威懾力。第三個就是文化領導力,就是別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別管適合不適合其他國家,反正得讓別人覺得你的就是最好的,你就代表了最先進的,你就是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製造業分低端和高階,這個我們都清楚,生產飛機比生產襪子肯定利潤要高很多,現在我們的晶片被ASML的EUV光刻機卡脖子,一臺EUV光刻機需要1.3億美元。
那最高階的製造業是什麼呢,比生產光刻機還賺錢的,那就是直接印錢了,有小夥伴看到這裡就明白了,這不就是金融霸權嘛。這就是美國二戰後讓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貨幣的目的,每個國家都可以印錢,但是除了美元,在國際上,其他國家的錢大部分企業是不認的,你印了也沒用,只有美元,開足了印鈔機就能用一張張綠紙把其他國家人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商品運回美國,讓美國人享受低廉物美的商品,這就是薅全世界的羊毛。
二戰結束之後,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最深影響的不是美國,而且俄國,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紛紛納入到蘇聯的控制範圍內,這個時候蘇聯面對交鋒上千年的強國,比如德國,法國的防禦姿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防守變成了進攻。
而且,隨著十月革命,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十月革命之前。俄國只是一個農業國家,GDP僅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十月革命之後,尤其是蘇聯建國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整個蘇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為了一個具備基礎工業的工業化國家,只有不到10%的人口是文盲。
蘇聯的變化,讓還在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也產生了很強的防禦心態,那個時候很多人相信資本主義幾十年之後就會消失。
這種意識形態的變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就是,幾個兩次世界大戰中,彼此殺的血流成河的國家,竟然可以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對抗新崛起的蘇熊。
除了意識形態,蘇聯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都是其他強國眼裡的肥肉,再加上俄國人信東正教,西方國家從根上就覺得他們是異類。
這一點是俄國人最開始沒想到的,一直到葉利欽下臺,到了普大早期還是對西方抱有幻想,試圖透過委屈自己換取加入大家庭的門票,被一再戲耍和瓦解之後,這才反應過來。
很多小夥伴聊起蘇聯,都覺得這大傢伙擴張成癮,十分危險,但如果回過頭來看當時那段歷史,就會發現,歐洲的東西德分裂,美國是最早開始策動西德建國的,南北朝鮮,最早也是美國策動南朝鮮建國的,北約成立之後六年華約才成立,冷戰開始也是因為美國人先在土耳其部署了導彈,都是美國人主動進攻,蘇聯人被動防禦。
美國人為什麼對蘇聯如此的抵制呢,不光是因為軍事力量的威脅,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的威脅,那個時候,說民主的不是北約國家,恰恰是華約國家,像朝鮮和越南都開始搞投票選舉來決定國家的走向。
美國人和其他北約國家那個時候講自由,不管是什麼詞吧,其實上都是他們的意識形態的武器,為什麼北約國家在軍事上,經濟上一直都保持進攻的姿態,主要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處於弱勢,大蕭條的時候甚至出現了有幾個州揚言要獨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到了冷戰結束以後,民主這個詞才被美國人拿過去當了自己的武器,開始攻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現在動不動就把自由和民主掛在嘴上的美國人,在七十年前乾的事情可是一點都不自由民主,1950年的林肯紀念日,麥卡錫發表了他著名的“炮打國務院”的演說,然後美國上下開始抓“特務”,抓“美奸”,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還有著名物理學家羅森堡夫婦都被處以極刑。
除了迫害所謂的“美奸”,美國人還大肆地開始禁書,一切向左的書籍都被禁,連馬克吐溫的書都被禁了,滿嘴自由的美國人上演了20世紀的焚書坑儒,這就是現在經常被人提起的麥卡錫主義。
其實蘇聯人,包括後來的俄羅斯早期,都是試圖想加入西方大家庭的,一個是自己因為二戰損失了大量的工業設施,另一方面人口不足2億的蘇聯因為戰爭直接減少了2700萬人口,所以,雖然當時看起來蘇聯很強大,但是那只是消耗巨量資源帶來的,不可持續,想發展自己的經濟對當時的蘇聯來說需要和西方搞好關係,以便於把自己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賣給西方,改善自己國內的經濟局面。
美國人為什麼不接納它呢,除了從根上不信任俄國人以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給西歐國家樹立一個敵人,也便於西歐依賴自己,讓自己成為西歐國家的老大哥,
現在的德國人仇視共產主義也和那個時期有很大關係,二戰結束後德國對蘇聯的戰爭賠款是100億美元,蘇聯當時非常需要這筆錢來發展自己的經濟,但是在戰後如何瓜分德國的問題上,與美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蘇聯是反對德國分裂的,因為一旦分裂,德國肯定無力償還那100億美元。
後面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德國最後還是分裂了,東德歸蘇聯,西德歸英美,但是東德在二戰中破壞得比較嚴重,沒能力去償還100億美元,蘇聯人沒辦法了,就把東德能拆走的都拆了,工廠就不用說了,基本上都是整個廠子搬走,最後連東德的鐵路都給搬走了。
而且蘇聯人對東德一直施行高壓政策,所以東德人對蘇聯,對共產主義充滿了仇恨,默大媽對主政理念也和這段歷史有關係。
與德國不一樣,日本在二戰期間,只有在後期本土才遭到打擊,而且打擊得並不徹底,整個工業設施和人才還是保留了下來,但是日本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之前日本的農產品和原材料都是來自戰區,日本本土因為惡劣的自然環境,非常依賴外來的資源,但是二戰結束之後,這些物資來源都切斷了,所以二戰後有一段時間日本人過的也很慘。
日本之所以後來能夠迅速地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為美國人需要他們作為自己在東亞的戰略要地,牽制蘇聯和我們,而且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軍需要大量的軍事物資,在日本本土生產比在美國本土生產再海運過來要及時,成本也更低。
所以,朝鮮戰爭對日本來說,有點像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一樣,帶動了國內製造業的發展,進而使整個社會財富得到了快速的積累,軍需的戰略物資,尤其使武器裝備的生產製造,也會進一步帶動工業技術的發展,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日本人就迎來了自己快速發展的時期,一度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我記得幾年前公知橫行的時候,有公知拿二戰後的日本和我們比較,說二戰剛結束時兩個國家相差無幾,但是日本人很快地發展了起來,而我們在後面二三十年裡依然過的很辛苦,然後就上升到民族和制度上了。
說這話的人要麼是無知,要麼就是壞,二戰後日本和我們有本質的區別,日本背後有美國的支援,不光是支援經濟建設,美國人特別想讓日本人發展自己的軍事建設,目的就是為了制衡蘇聯和中國,想讓日本人自己建設軍事力量可以節省美國的成本,但是日本人也不太想花大力氣再搞軍事,想主攻自己的經濟建設。
而且,當時日本本應該給我們的戰爭賠償,在美國人的攪和下也黃了,我們與蘇聯關係破裂之後還要勒緊褲腰帶償還蘇聯的債,所以,兩個國家在當時處於完全不同的境地。
當時日本企業裡搞終身僱傭、年功序列、企業工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工人的利益,工人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所謂的終身僱傭,這和我們現在說的體制內工作沒什麼本質區別,所以很多人說那個時期的日本,是最像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人二戰之後走的路是先重工業,後輕工業的路線,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採取舉國體制辦企業,去和西方企業競爭,這個路線之前蘇聯走過,確實是有用的,如果學西方一樣,讓企業自己成長去和西方人競爭,基本上沒有勝算。
但是,日本人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本質的原因是它承接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產業輸出,並且它的發展符合了美國人的全球力量部署需求,說到底就是美國人放手讓它發展了,所以它能起來。
到了80年代,日本人的經濟達到頂峰,對美國建立了出口優勢,比如日本人的家電產業做得非常好,產品質量高又便宜,把美國人的家電產業直接幹趴下了。
當時日本人的自信心又開始爆棚了,比如石原慎太郎寫出了《日本人可以說不》這樣的暢銷書。
也難怪日本人信心高漲,當時美國對日本來說,確實是可以看到超越希望的,當時日本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比第三和第四的總和還多。在科技創新上基本上與美國持平,當時世界上前十大銀行裡,有八家是日本銀行,世界五百強企業級,日本人佔了幾乎一半。
但是,這些雖然看著成果光彩奪目,背後隱藏著的事實卻是美國人只要看不慣你,依然可以透過各種途徑把你打回原形。
放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各種買買買的時候,美國人心裡不舒服了,當時美國國內把日本的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襲珍珠港,這個時候距離日本人衰落不遠了。
先寫到這裡,下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