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以前寫過剪紙版的中國古代服裝史,今天再簡單的捋一下西式宮廷服裝是如何演變的。我們可能聽說過一些詞彙,比如拜占庭、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等等,其實這是復古宮廷風中的四大主力。
【拜占庭風格】5-15世紀
主要特點是初期融合了古羅馬文明的崇尚自然風格,以寬鬆樸素為主,多纏繞。中後期隨著基督教的普及而強調守教性,形成相對厚重的新型基督教文化,其中多會運用白,綠,藍,黑等具有宗教意義的色彩以及大量的黃金。
【文藝復興】15世紀中-16世紀末
公元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在義大利興起,一些新興的知識分子從思想上抵制封建和神學,開始讚美人性的美好,提倡個性解放,表現出對人的關注,同時日常手工藝開始發達,精雕細琢和繁複華麗不再是宗教和神的專利,此時服裝開啟了紛繁華麗的魔盒。
1450-1510 文藝復興/義大利時期
在義大利風格時期,女裝以分體式女袍為代表,也叫羅布,即連衣裙。但與現代連衣裙不同,它是將上衣下裙分裁後在腰部縫合,衣長及地,領口處開口很大,一般呈V形或方形、一字形不等。袍袖方面,有緊身袖、藕節袖兩大類,其特點是在肘部以上,甚至整個手臂的外側有裂縫,以露出白色內衣。
1510-1550 文藝復興/德意志時期
切口服裝起源於歐洲僱傭軍的服裝,衣服往往在收緊的地方被剪開,再用另一種顏色的布,通常是絲綢,縫在裂縫的下方。當穿著者走動的時候,這塊絲綢就會迎風飄揚,發出瑟瑟的聲音,這種“撕裂的衣服”很快便在歐洲各國貴族中流行起來,形成對比,互相映襯。達到奢華與新奇的裝飾效果。開闢了下層到上流社會服裝傳播的途徑。
1550-1620 文藝復興/西班牙風格
因為西班牙以掠奪殖民地財富而暴富,所以這個時期點貴族們沉溺於高貴的消費之中,服裝成為了他們表現怪異思想的工具。比如填充式服裝,在男裝的肩部、胸部和短褲內用填充物墊起,造成肩部平起,胸部飽滿,臀圍方整的視覺效果,遠看如同一個方形的箱子在行走,故戲稱為方箱形。與之呼應的是女裝中的裙子膨大化與切口裝飾以色彩質地的對比不同,它把近距離的美學效果延伸了。
1558-1603 文藝復興/“伊麗莎白”時期
幾乎與西班牙同時發生的,是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文藝復興,偉大詩人莎士比亞就誕生於這一時期。在在君主制社會,王室的喜好直接影響藝術設計的趨勢,伊麗莎白一世推崇的奢華風格,這時期的女士首飾中金銀的應用非常普遍。她的標誌性裝束,即肩膀兩側一對半透明的薄紗天使翅膀,也是她最著名的發明。
【巴洛克風格】16世紀下半期-18世紀初
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興盛於17世紀,最早產生於義大利,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張揚的曲線,動感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洛可可風格】18世紀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纖細和輕快的設計風格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統治過渡而來。大量的S型曲線與植物花紋的使用出現在服裝中。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
【維多利亞風格】1837——1901
維多利亞風格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形成的藝術復辟的風格,它重新詮釋了古典的意義,揚棄機械理性的美學,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後期立領、絲絨面料、紐扣裝飾大量使用。
以前看西方服飾,大概就是收腰、大擺、裝飾繁瑣,瞭解了大概的發展線條之後就會發現每個時期的服裝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