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硤石 》
杭州到海寧的城際列車,今年的六月就開通運行了。前段時間,碰到親家,他說他跟親家母已經去體驗過了,感覺物有所值,還自告奮勇的願意陪我們再去一趟,由他來做導遊。 我心想對海寧的認識和了解,我應該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在那邊生活學習過近十年時光…… 海寧硤石,是我的外婆家,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把我還有我妹寄養在哪裡,直到我小學快畢業才離開,所以我童年的記憶裡,硤石就是家。 幹河街,景雲橋路邊一幢方方的白牆磚結構二層樓房,朝著青石板鋪就的路旁,一個同樣用青石砌築石柱牆門門框,兩扇鐵皮包裹的大門上鑲嵌著有稜形圖案的鐵釘,這在周圍全是木結構房屋窄長的木門裡,顯得與眾不同,似乎帶點豪氣。 這就是外婆家的大門,不過這扇大門裡住著兩戶人家,大門裡有一塊地方,應該是兩家共用的玄關,兩邊就是兩家各自的家門。 從右邊這扇門進來,直接就是外婆外公的臥室了,所以我們都喜歡走這幢房子旁邊一條小巷子裡開的一扇邊門。記得邊門上故意裝了一串響器,門一開一關,叮噹作響,即是提醒,也有防賊作用。 邊門進來就連著一個深長的天井,而且這天井位置在房屋的南邊;天井的右邊是一堵高高的圍牆,左邊有一排落地鏤空雕花木質門扇,除了雨天或者天氣特別寒冷,這一排門窗必定是暢開著,因為這屋裡一樓的通風采光全靠它了。 對著天井是一個客廳,客廳裡的擺式也挺講究,一面正牆上掛著毛主席畫像,兩邊是紅底黑字的對聯,寫的啥不記得了,下面一張長長的案桌,案桌上放一座鐘,瓷器花瓶,茶杯暖壺,緊挨著長條案桌,是一張木質尚好的棗紅色八仙桌,桌子兩邊各一把太師椅,是外公外婆難得顯威時的專坐。靠右面的一面牆下,也擺著兩把椅子,中間放一個小茶几,這一組椅子的材質明顯比正面太師椅的質量差,無影之中彰顯著主人的地位和尊嚴,這算是傳統文化在傢俱擺放中的體現了。 客廳的左邊靠窗,還有一張大方桌,桌邊散放著幾把大小不一的椅子,是我們放學後做作業的地方,而且這張方桌的旁邊,還支了兩張床,這跟客廳的正氣氛圍有些不妥,但反而給人感覺熱鬧溫馨,顯示著家庭人鼎興旺,平凡接地氣。再說這隻能算為偏廳,主次有別。確實外婆家最熱鬧時,生活著十幾口人,光小孩就有七、八個。 正廳靠右,有扇小門,進去黑黑的,白天也要拉燈,裡面是上二樓的一部木梯,梯下為廁所。二樓是德舅舅與小舅舅的房間,南北通透,朝南一排木窗,是沒有玻璃的那種,白天關上,透過木板的縫隙,透進的一束束陽光,照見房裡的塵埃,就象現在,清晨走在林間,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一縷縷的射下來,記憶深刻。靠北的窗就小了,象在牆上開一洞,但我喜歡趴在洞口看外面,那一片木結構灰瓦屋頂,高低錯落,一眼望不到頭,有幾戶養鴿子的人家,把鴿籠放在屋頂,任鴿子在天空飛翔。後來小舅舅去黑龍江插隊,我也住到二樓。 小樓大門外,除了我們住的這幢樓前沒有廊沿,兩邊木結構的房屋前都建有木柱瓦面的廊沿,順著廊沿往右可以到河邊洗菜淘米,河裡的昌條魚一群群游到你淘米傢什的邊上,搶食淘洗出來的碎米和淘米水,有時看到捕魚人將魚網用細竹撐開,倒過來輕輕推到河埠頭,抬起來,一網的昌條魚活蹦亂跳。 大門出來往左,經過一條叫上東街的石板小路來到主街,街兩邊各種商店林立,菜農小販還把自己的攤位擺到街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再往遠走,就到茅橋了,這是硤石市中心,橋邊百貨大樓裡商品琳琅滿目,各種時髦流行的物品應有盡有,對著茅橋的幹河街上,電影院,郵局,書店,浴室,是一座小鎮不可缺少的標配了。 再說說跟外婆家住同一幢小樓裡的另一戶人家,姓張,育有兩女一男,老二國維是男孩,跟我同歲,我們還是同班同學,他聰明機靈,是班裡幹部。由於老房子用薄牆跟木板作分隔,兩邊人家的說話聲幾乎全能聽到;他們家對著天井開一大窗,窗邊就是這邊的廚房,我們進出廚房,透過他家的窗戶,屋裡一樓的全景一覽無餘;兩家來個親戚朋友,都相互招呼,誰家有點好的食物,也透過天井裡的這扇窗戶傳遞往來;尤其夏天,我們小孩都在天井裡用大木盆洗澡,從他們家二樓的視窗望下來,全部曝光。可以說兩家沒有隱私,人心純真無邪,放現在絕對無法忍受,早就大興土木,千方百計加強隔音措施,決不讓個人隱私外露了。 硤石外婆家最熱鬧時,大伯的兩個女兒,我的表姐迪迪奇奇,好伯的一兒一女,我的表妹表弟小彥小偉,還有引怕的兩個女兒小萍小杰都到硤石外婆家,記得有一年過年,大家的父母都從加興杭州趕硤石,總共有近三十人,吃完年飯,大家到門口放煙花鞭炮,那種熱鬧場面讓整條小街上的人家都羨慕。第二天還一同去西山公園遊玩拍照。直到今天我都無法搞清楚,那幾天的晚上,這麼多人是如何在老屋的房子裡睡下的。 童年在硤石的記憶是美好的,令人難忘,永記於心。 今天我跟太太與親家兩夫妻約好,在餘杭高鐵站的杭海城際列車站臺匯合,一同前往海寧。從家門口的地鐵站進入,到走出海寧的城際列車站,一票通用,刷卡過閘,交通費用15元,減去我們老年人的折扣,實際支出每人7.5元,我們開心的大笑,城市的快速發展,不僅讓我們縮短了時空的距離,還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當我走出城際站,讓我驚喜。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如同置身於上海、杭州的街頭,完全沒了以前的模樣。親家公帶路,我們乘公交車去西山公園,又去參觀徐志摩舊居,再到海寧的古街南關廂,在河邊雅座叫上一杯咖啡,輕鬆聊天觀景,這實在與我影響中的硤石無法重疊,除了刻意挖掘的名人博物館裡,從老舊的照片中看到一些零星的舊時的碎片,還有西山公園半山腰上的仙人洞還依稀可辦。 海寧,硤石,睿智喜樂的外公,知書慈悲的外婆,我想你們。廊沿下友善親切的街坊鄰里;石板路上一起放學,歡跑著回家的同學……我童年記憶裡的你們又在哪裡? 本來我還打算去兩位舅舅的家中探訪,但又不想打擾兩位長輩,反正每年我們都有團聚的機會,返程途中,突然覺得應該記點什麼,把記憶用文字保留下來。最後讓我篡用故鄉詩人徐志摩的名詩,作為本篇結尾吧: 輕輕的我來了, 正如我輕輕的走。 我輕輕的揮一揮手, 記下這難忘的回憶。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