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50年全球人口增長至預計的100億,而整個土地面積保持不變,傳統的畜牧業可能成為一種不可行的糧食生產方法。
傳統畜牧業滿足了人類對蛋白質的營養需求,但昆蟲可能在未來成為人類直接消費的另一種選擇。
如今,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戴維斯農業、自然資源與設計學院食品科學教授Jacek Jaczynski,昆蟲學教授Yong-Lak Park,動物營養科學教授Kristen Matak,測定了蟋蟀、蝗蟲和蠶蛹粉中蛋白質的營養和功能特性,從而為開發高效的蛋白質分離技術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LWT。
“我們擁有一項蛋白質分離技術的專利,利用這項技術,我們分離了蛋白質,並瞭解了分離蛋白質的特性,以及它如何用於人類消費的食品。”Jaczynski說。
Jaczynski說,蛋白質分離是一種從各種來源純化和濃縮蛋白質的過程。“例如,牛奶含有水、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各種蛋白質,如酪蛋白和乳清。”Jaczynski說,“乳清蛋白可以透過各種分離過程有選擇性地分離,過程中可以去除水、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這一過程產生了分離的乳清蛋白或高濃縮蛋白。”
在Jaczynski、Park和Matak的專案中,他們從昆蟲中分離出肌肉蛋白等蛋白質。
Jaczynski和Matak說,隨著人口增長,需要一種可供選擇的替代蛋白質。“總的來說,我們對碳水化合物有很好的掌控,但在蛋白質方面很落後。”Jaczynski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以昆蟲等替代來源的蛋白質為目標,希望藉此減少飢餓、營養不良和棘手的社會問題。”
“可食用昆蟲和昆蟲粉很有希望成為肉類替代品,因為它們通常富含蛋白質,並含有所有必需的氨基酸。”Matak說。
為了讓食用昆蟲更有吸引力,研究人員建議把昆蟲磨成粉末。這種方法類似於人類將小麥加工成麵粉,使其更易食用。Jaczynski、Park和Matak認為,儘管昆蟲粉是一種增加儲存期限的簡單方便的加工方法,但原有成分可能會限制其在食品中的應用,進而降低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Park說,昆蟲粉目前已經商業化,可以在格蘭諾拉燕麥卷、豆腐和漢堡中找到。
吃陸生昆蟲的做法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被廣泛接受。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吃昆蟲被視為一種負面行為。
事實上,大多數可食用的陸地昆蟲似乎比螃蟹、龍蝦和蝦要乾淨,因為它們以新鮮植物和木材為食,而非腐肉。
“隨著人口增長,我們必須養活所有人。我不是說昆蟲會取代我們的農場動物,但它是另一種比我們目前所做的更可持續的選擇。”Jaczynski說。
收穫昆蟲蛋白質的速度比牛或豬快得多,所需的土地和水也更少。昆蟲的壽命很短,繁殖速度很快,對棲息地和營養的要求也很簡單。根據Jaczynski和Park的說法,昆蟲的收穫週期通常是45天,遠遠短於傳統農場動物的4至36個月。
一種特殊型別的蚱蜢甚至被證明能產生和豬及牛相同的蛋白質——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
目前有超過2000種昆蟲被確定為人類可以安全食用的昆蟲,其中有些種類的昆蟲被探索得更多。“粉蟲和蟋蟀很受歡迎,因為它們很容易批次生產。”Park說,“所以,當我們生產作為人類食物和動物飼料的昆蟲時,應該選擇那些非常容易大規模生產的昆蟲,否則成本較高。”
Park補充說,在一些亞洲國家,人們會吃蠶蛹,因為它的營養價值很高。(文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