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剛開始建都於山西太原,後來遷都到河南鶴壁,再後來又遷都到河北邯鄲。
真能折騰!
趙國的疆土,主要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以及陝西省東北。
從地圖上看,左邊有秦國,南面有魏國,東面有齊國,東北有燕國,腦袋頂上還有北面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
另外呢,在趙國的附近還有一個袖珍國家中山國。
三家分晉,趙國建立。
趙國是在三家分“晉”後產生的,另外兩個是韓國和魏國。
到了趙武靈王當諸侯王的時候,趙國透過改革,放棄中原人固有的衣著打扮和戰車戰術,換上了短衣緊袖,皮帶束腰,腳蹬皮靴,採取單人騎兵戰術。
改革後的趙國國力大增,先後滅到了中山國,打敗了林胡、婁煩。
在北邊開疆拓土,設定了雲中(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山西忻州)代(河北蔚縣)三郡。
並從張家口到內蒙的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了趙長城。
因為趙長城是趙武靈王時期所築,故稱“趙武靈王長城”。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
注意!
趙國也有兩道長城,一是北長城,一是南長城。
趙國的北長城
趙國的北長城,西起高闕(今內蒙古臨時),東到代地(河北省蔚縣)。
此段長城,主要是用於防範匈奴的侵擾。具體來說,趙武靈王所修建的趙國北長城綿延於三郡北境。
起點在“代”這個地方。
代,就是今天河北省西北部的蔚縣,向西經過山西省雁北地區,進入內蒙,傍陰山山脈的東段,大青山南麓逶迤向西,再向西北折至陰山西段的狼山內,止臨河縣東北為止。
趙國的南長城
趙國的南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範齊國和魏國。
南長城沿著漳河修建的。
趙國的南長城盤踞在漳水河北岸。隨河流彎曲而立。
西起河北武安,向東南到達磁縣西南,然後呢,分成了兩道:
一道折向東北,沿漳水河到達今天的肥鄉縣南;另外一道折向西南,經過林州市直奔輝縣而來,到達輝縣與林州交界的鹿嶺村西北的山坡上。又一直沿著鹿嶺與南村鎮司寨村東山上蜿蜒行走綿延20公里。
那麼最關心的問題來了,在哪裡能探尋到趙長城遺址呢?
我的回答是:
內蒙古包頭固陽縣趙長城。
在內蒙古出發至固陽縣石柺公路沿途原,有一段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趙長城。
其次,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趙長城遺址。
在呼和浩特的趙長城,屬於趙國的北長城遺址。
在呼和浩特西北儲存的一段長城長高三米,雖然不是儲存最好的地段,但因為交通便利,去參觀瀏覽的人不在少數。
登臨長城,遠處,蒼茫景色盡收眼底。
最後,是在河南輝縣趙長城遺址。
輝縣境內的趙長城是趙國時期的南長城,位於輝縣南村鎮司寨村東南山上,趙國的南長城主要是防禦魏國的。
趙長城遺址位於輝縣市北部、東部邊緣,大致呈南北走向,由太行青石構築而成,北接林州的趙南長城,經輝縣、衛輝,止於鳳泉區。
境內長近40公里,基寬2~3米,高1~2米,歷經2000多年。
當地百姓稱“邊牆嶺”“邊疆嶺”,是豫北早期長城的惟一代表。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未完待續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