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
王振就是一個會創造機會的人。當時明朝的北方草原上生活著元朝的後裔,瓦剌這個少數民族,他們的首領叫也先。他在短短几年之內,擊敗了蒙古的其他部落,統一了北方草原。
人都是有野心的,也先作為成吉思汗的子孫,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恢復元朝的疆域。也先準備把刀鋒指向明朝,但打仗總得有個藉口。
在朱棣時代,蒙古人得到日用品的方式是到明朝境內搶劫,但是朱棣用刀劍告訴蒙古人搶劫是沒有前途的,還經常有生命危險。
蒙古人也不是傻子,打不過明朝,就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和明朝進行貿易,搞物物交換。蒙古人用馬牛羊交換中原的瓷器,茶葉,絲綢及其他生活日用品。
到了王振當權時,蒙古人每年都要行賄他,時間一長,蒙古人認為都是老朋友了,就不需要每年都送嘛。王先生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指示有關部門大幅消減雙方的貿易額度。
訊息傳到草原上,也先很憤怒,也很高興,藉口不請自來。也先在草原上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對手下的戰士大聲地吼道,勇士們,你們都是草原上的雄鷹,跟到去抓明朝小兔子去。
1499年七月,也先揮刀出鞘,對大明帝國發動了進攻,明朝邊境軍隊紛紛戰敗,戰爭正式爆發。訊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王振很高興,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
朝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派駙馬井源帶兵作戰。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第二天,皇宮傳出最新的旨意,皇帝要御駕親征。原來王振想要在戰場上立功,自己又沒有能力和威望,就慫恿皇帝親征。
訊息傳出,朝臣紛紛上書反對皇帝御駕親征,可是結果只有一個,反對無效。因為皇帝最聽王先生的話,王先生既然想去,那就去吧。
皇帝出征,按照慣例,兵部主要領導應該隨行。兵部幾個領導商量後,決定讓當時的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于謙留守兵部,這個決定挽救了大明王朝。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王先生認為打仗是很簡單的事,緊急召集了京城範圍內的二十萬大軍,五天後就出發了。與他一同出征的,還有很多文臣武將,他們可以說是國家的棟樑,去的人很多,活下來的很少很少。
十幾天後,大軍到達了大同,王先生得到一個訊息,幾天前明軍剛和也先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是全軍覆沒。王先生是來建功立業的,不是來送死的,既然對手這麼強大,那我就躲吧。
於是,他一改來時的豪言壯語,立即下令班師回朝,但大軍很快得到新的命令,改去蔚縣。王先生此時就像是一個暴發戶,以前是個窮教書的,現在出人頭地了,雖然是個太監。他要回到家鄉去炫耀一下,讓以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看看,他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了。
剛剛前行五十里,大軍又收到命令,原路返回,沿居庸關回京。還讓不讓活了,有理由嗎,還真有,王先生說,秋收在即,這麼多人去蔚縣,必然會踩踏沿路的莊稼,王先生還是十分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嘛。
王先生挽救了蔚縣的莊稼,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代價就是二十萬大軍的性命。
路線變來變去,也先的大軍也跟著來了,明軍派出大將朱勇率五萬大軍阻擊。不久,訊息傳來,朱勇和大軍中了也先埋伏,全軍覆沒。王振很恐懼,下令大軍急行軍,三天後到達了土木堡,這裡離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路程,只要進城就沒事了。
突然,大軍又接到命令,停止前進,原地駐紮。王先生是有理由的:我還有一千輛車沒有運到,大軍原地等車。車裡裝的一路搜刮和沿途官員孝敬的金銀細軟。
明軍最後一個生還的機會也被王先生浪費了,即使也先和他的大軍是蝸牛也爬來了,何況也先手下的都是騎兵。
土木堡地勢高,周圍無水,只有向南十五里處有一條小河,不幸的是早已被瓦剌軍佔據。明軍將士飢渴難耐,許多人在地上挖井,挖至二丈深仍然沒水。
第二天瓦剌軍隊包圍了土木堡。也先看到明軍主力還在,於是派人對王振說,我們兩國和平吧,為表示誠意,我軍主動後撤二十里。
王振竟然相信了,說明他一點都不瞭解對手,也先從來就沒有打算去拿明年的“世界和平獎”。
王先生下令離開土木堡,飢渴難忍的軍士解下盔甲,扔下武器,奔向河邊。早已埋伏在河邊的瓦剌大軍趁機發動進攻。
明軍之前連戰連敗,再加上王先生的朝令夕改,士氣早已全無,雙方一交戰,毫無懸念,明軍又是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文武百官幾無生還。
護衛將軍樊忠很憤怒,他在亂軍之中,找到王振,用鐵錘錘爛了王先生的腦袋,憤然說道“我為天下殺此賊”。只是這一切太遲了,二十萬大軍敗於一人之手,史稱“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信錯一個人,給明朝帶來的幾乎是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