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各大平臺進入新一輪的晚會角逐,河南衛視又雙叒叕出圈,時長僅60多分鐘的《中秋奇妙遊》,開播後迅速收割十多個熱搜話題。
甚至還有《甄嬛傳》眉姐姐和溫太醫的番外。
這次晚會仍舊保留了河南衛視從春節到端午、七夕打下的視聽盛宴招牌。
舞蹈再出神作,《鶴歸來兮》充滿詩情畫意,一群白鶴遨遊九天,藝人在畫著洛陽牡丹花紋的超大鼓面翩翩起舞,一直舞到九霄月影,共享盛宴。
這個節目靈感取自劉禹錫的《秋詞》,既點了“秋”的背景,又有著“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古風畫意,視覺優美,底蘊綿長。
《墨舞中秋帖》則直接以中秋為命題,書法與舞蹈相結合,人與墨舞動古風文化,創意非常出色,畫面頗有中國畫的寫意韻味,剛柔並濟。
繼《龍門金剛》後,河南衛視再一次將武與舞進行靈魂碰撞,《少林·功夫》顯嵩山之翠疊嵩崇,少年不畏艱苦守護初心,呈現功夫之本。
《和》以太極為基礎展現一呼一吸之精髓,一陰一陽兩位武者的博弈,一招一式,由弈到和,既有功夫的力與美,又點題中國人以和為貴的處事精神。
《東都行者》則致敬了僧人的取經傳道之路,行者逐夢,萬里征程如輕風拂過,沙中起舞的鏡頭頗有意境,還踩中了當下倡導的陽剛力量命題。
除了舞蹈外,《中秋奇妙遊》其他節目在文化這碗飯上也越挖越熟練,七話很喜歡《戲韻》這個節目,以京劇傳承為題,卻又不似常規般表演一段名戲。
而是讓觀眾跟著鏡頭看京劇幕後的故事,從戲服的成型到伶人的絕技、戲臺的規矩、上臺的吟唱,一步步展現戲韻背後的付出,再點題文化傳承力量。
它是一個觀賞性高的節目,又是一段充滿深意的微電影。
音樂方面,節目組請來人氣歌手周深演唱新曲《若思念便思念》搭配中秋節的團圓與思鄉,不過,個人更喜歡純樂器表演的《豫見》。
古風民樂融合現代電子音,各大“流氓”樂器悉數登場,中國人的民樂DNA立馬就動起來了,感染力十足的民樂,好聽又有點流行的鬼畜感。
美中不足的《豫見》舞美設計略有點拖後腿,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背景交錯演變,感覺花裡胡哨了一點,這也是河南衛視當下的一個短板。
節目組在製作外景舞美時非常給力,《鶴歸來兮》等多個有外景鏡頭的舞蹈都充滿高階藝術感,七夕晚會中的《洛神賦》水中起舞設計更驚豔觀眾。
但在室內節目的舞美及服化道處理上,便處於良莠不齊狀態,《豫見》的舞美至少還能符合民樂氛圍,壓軸舞蹈《廣寒宮》缺點就更明顯了。
姑娘們的舞很美,但造型委實配不上她們的實力,嫦娥服裝酷似廣告,玉兔服裝宛如COSPLAY,整個舞美頗似某遊戲的小廣告畫風,質感明顯不如前作。
這個呈現如果放在央視等平臺,顯然是會觀眾強烈DISS的,但放在河南衛視上,卻能夠被包容,一方面是晚會整體質量夠足,瑕不掩瑜。
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觀眾都清楚河南衛視大型晚會經驗並不如其他平臺那麼充足,而且經濟實力有限,在舞美上的投入,很難如其他幾大平臺般壕氣。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七夕奇妙遊》開播後引發的圖片侵權爭議,這場爭議是溝通誤會導致,最終平臺與畫手達成和解,事實完美解決。
但過程中意外暴露河南衛視是真的“窮”,在春節、端午晚會兩次出圈的情況下,花幾千塊錢買兩張核心節目需要的圖對製作方來說仍舊需要再三斟酌預算。
放在財大氣粗的平臺,導演可能會一臉懵逼,幾千塊也算個事?可就是窮到幾千塊都要“斤斤計較”的河南衛視,成為2021最得民心的節日晚會締造者。
這是很值得探討的現象,既不“財大氣粗”前期又不是高人氣平臺的河南衛視,為什麼能一再出圈,成為節目晚會最靚的崽?原因在於文化與初心。
- 一方面,它乘上了文化自信東風,憑藉民心一路翱翔。
文化自信被國人長期忽視,被外來文化侵蝕而不自知,一度導致傳統文化逐漸被行業邊緣,觀眾想看而不得,被動接受行業挑選來的各種舶來品。
這也是娛樂影視行業與大眾的隔閡,很多行業認為觀眾喜歡的,並不是大眾真正想要的,正如傳統文化,中國藝術之美,便很稀缺。
央視口碑綜藝《國家寶藏》前期的成功便是典型代表,市場遊戲、戀愛類綜藝滿天飛,很多製作方便忽略了文化傳承責任,更忽略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訴求。
河南衛視成功的關鍵,便是踩中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與喜愛,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讓觀眾看到傳統文化不受時代掩蓋的魅力。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藝術寶藏,但挖掘它魅力的人實在太少,在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行業早就應該放棄對舶來品的依賴,擁抱傳統魅力與傳承責任了。
- 另一方面,河南衛視的晚會或許不完美,卻找回了認真做內容初心。
客觀來說,河南衛視的晚會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室內舞臺服化道、舞美需要成長,故事串聯設計需要更自然,如果想進一步成功,還需要鑽研可直播的節目。
但,它沒有粉絲口中“YYDS”那麼完美,卻很值得其他經常做大型晚會的平臺去借鑑反思,我們的晚會,是不是該回歸內容而非個人了?
回顧曾經驚豔觀眾的晚會“爆款”作品,相信很多8090後觀眾都記得楊麗萍、趙本山、趙麗蓉的作品,也記得《千手觀音》、《俏夕陽》等經典舞蹈。
《千手觀音》如今已經是我們的國寶級人類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的大氣磅礴,由人類肢體呈現的千層變化,給出極致的藝術享受與視覺衝擊。
殘疾表演者們對夢想的追逐,更帶來藝術之外的正能量感染。
《俏夕陽》則將傳統皮影戲元素融入舞蹈,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帶來趣味十足的畫面,老年人樂觀積極的精神,又體現了國人的新風貌。
傳統、藝術、人文,皆聚於一起,創造經典,無需探討作品背後的故事,觀眾便能看到藝人匠心,看到行業對藝術的鑽研創造,這才是藝術力量。
反觀當下,有誰記得近五年晚會的舞蹈嗎?有誰記得近五年的晚會歌曲嗎?甚至,有誰能記得近幾年晚會中出現的經典相聲小品作品?
能各舉一例的,少之又少。
因為當下的晚會節目,更重視的是人而非作品,把大量明星請到一起,一人或多人分一首歌,作品如何似乎不是關鍵,人到位了就行。
吸引年輕觀眾的方式是請流量藝人,吸引老年觀眾的方式是讓新藝人唱老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節目應該叫單位文藝匯演,而不是國民晚會。
各大晚會PK裡,經常比嘉賓陣容,作品如何,少有人提及。
歷史晚會爆款節目,皆是藝術大於人,而現在晚會重視人大於藝,這種製作方式,初心已經不在,又怎能真正征服觀眾呢?獲得的成績,不過是討好罷了。
作品永遠在前,人永遠是排在後面的,河南衛視各場奇妙游出圈的《唐宮夜宴》、《洛神》、《龍門金剛》有一個是靠明星人氣成功的嗎?並沒有。
河南衛視其實並沒有那麼拔尖,但它是走偏了的晚會大環境中難得迴歸創作初心的一個,把重心放在了作品,便瞬間收穫了觀眾的熱情回饋。
希望以河南衛視為始,各大平臺晚會製作也能夠逐漸迴歸行業應有的匠心態度,把精力放在作品挖掘,而不是依賴人氣明星站樁輸出。
藝術寶藏,無窮盡,純靠明星,卻只能倒退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