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的東邊,有一座鬱鬱蔥蔥的獨立山巒,《江夏縣誌》記為“羅迦山”(今為“珞珈山”),為武漢大學所在地。
關於羅迦山,民間有著幾個版本的傳說。傳說觀音菩薩從西天佛祖處回普陀山時,途經江夏,不小心將手中的玉鏡失落人間。觀音帶著金童玉女下凡檢視時,佛祖所賜的袈裟滑落在地。觀音伸手去拾,誰知袈裟不見了,但剛剛化為湖泊的玉鏡東邊,多出一座長滿樹木的小山。原來袈裟化成山了。玉鏡和袈裟都是佛祖所賜的寶物,看來它們不願分開,同時變成凡間的山水,永遠相伴。人們便將這座山稱作“落袈山”。
另一種傳說,說的是楚莊王平定鬥越椒叛亂後,將軍隊大營移至此山安營紮寨,對參與平叛的將士論功行賞,為安定民心,又赦免那些跟隨鬥越椒參與叛亂的從將和士兵。全軍上下對莊王的寬厚仁德感恩不盡,無不對莊王歌功頌德,人們便將這座為楚王設營的小山,稱為“落駕山”。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說的是楚國名君楚莊王。雖然楚莊王並非在武漢地域內一鳴驚人,但其在問鼎中原的路途中,依然在武漢地區留下了有滋有味地傳說故事,並沉澱到了武漢的地名文化中。武漢的軍事系列地名就是從楚莊王問鼎中原開始的。
武漢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追溯武漢的城市史,處處可見軍事城堡和戰爭大事。這些軍事內容也大多沉澱在地名之中,武漢便有了諸多和戰爭有關的軍事地名,其中最古老的軍事地名,當數武昌磨山長嘴的鼓架坡。鼓架坡之所以得名,傳說是因為楚莊王在這裡擊鼓督戰,指揮軍隊在山下的清水河岸擊敗叛軍。鼓架坡、清水河共同構築的是一個非同凡響的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楚國的神箭手將軍養由基。關於養由基善射的傳說很多,“百步穿楊”這個成語就來自於養由基,這也是形容箭法精準的最有代表性的成語故事。
在東湖磨山劉備郊天台下放眼東望,只見鼓架山畔新落成的清河橋古樸典雅,一代名將—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的巨型銅雕屹立橋頭。關於鼓架山和清河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說,春秋時期,楚莊王對外興兵作戰,結果戰敗逃至鼓架山,被追兵圍困,與追兵隔清河橋相望,當時敵眾己寡,形勢十分危急。楚莊王無奈之下,置一大鼓于山上,徹夜擊鼓以求援,並許諾:“若有人來救,願與其對分江山。”果然,不負所望,次日一早,正在附近江邊牧馬的勇士養由基聽到了鼓聲,這名神射手當即飛馬來支援。
雖只是一人一騎,他卻勇立清河橋北橋頭,面對成千上萬敵軍,連發三箭,立時射落三員大將,嚇得敵方不戰自亂。楚莊王趁勢揮部殺退了敵軍。後來,楚莊王食言了,不肯把江山分一半給養由基,只把他收為大將。之後,置放戰鼓的小山被稱為鼓架山,山下的橋就是清河橋,但目前這座橋已經看不到了,原因是嚴西湖形成後,清河水面上升,橋被淹沒在水面之下了。
。今天的珞珈山,曾經稱為落駕山,也因為一位楚王曾停留於此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漢水入水口處幾次大軍雲集,戰事激烈。戰爭的雙方都有可能駐紮在武昌一帶。而從郢都沿江東下、繞道北上的軍隊中,規模最大、兵種最全的當是楚莊王率領的大軍。因此,馬房山成為莊王騎兵的駐紮點也是解釋得通的。
莊王進入中原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洛邑郊外,舉行了一次軍事大檢閱。周天子無奈之際派大臣王孫滿去郊外慰勞楚軍。正是在強大的軍事實力的背景下,莊王才敢於向周天子的使臣詢問象徵權力的九鼎之輕重,這種氣魄以“問鼎中原”的成語流傳下來。而武漢地域,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必經之地。鼓架山、馬房山、落駕山這一系列的相關地名,折射出的就是楚莊王問鼎中原的一小塊歷史碎片。
馬房山曾有小村,以山名為村名。1967年曾改名興無山,1972年恢復原名。鼓架坡也早已形成街巷,巷道狹窄,彎曲不平。1967年改名朝陽巷,1972年恢復原名。落駕山之名雖數次變化,有過邏迦山、羅家山之名,但都不離“落駕”之音。直至1928年由聞一多先生改名為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