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德桂 雲談農事
有細心的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問小編什麼是原雞,讓小編做一期有關原雞發展到家雞的話題,於是週末小編查詢了有關資料和文獻,寫整理出了這一期的文章,希望這期文章能帶給你新的知識!傳播農業知識,提供農業技術支援與服務本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話不多說,正文獻上。
雞,家喻戶曉。古人稱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縛鉅者,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在人們心目中象徵吉祥,預兆豐收鼓舞鬥志振奮精神。千百年來,雞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原雞
原雞屬(學名:Gallus):共有4個物種。個體尋常略大,是家雞的野生祖先。雄鳥上體具金屬光澤的金黃、橙黃或橙紅色,並具褐色羽幹紋。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且大而顯著。雌鳥上體大部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棕色,往後漸變為棕灰色。灰原雞的尾巴的羽毛和背部的羽毛,都是灰黑色的,夾雜著白色條紋。黑尾原雞飛羽褐黑色,具栗色外緣。尾羽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中央兩枚尾羽最長,下垂如鐮刀狀。下體褐黑色。雄雞腳具長距。跗蹠較中趾連爪為長,並具一長而曲的銳距。
目前學術界公認紅色原雞是家雞的祖先。
(紅原雞)
達爾文1868年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提出的家(Gallus domesticus)起源於印度紅色藪林雞的論點,早為世人所接受。然而,我國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教授、薄吾成先生2等人根據新中國成立後一系列考古發現和大量出土文物資料,提出中國家雞有自己的起源地,而且其馴化時間遠較印度的家雞為早。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原雞分佈於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島嶼以及中國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出沒於海拔千米以下的深山叢林在稀疏混交林或灌木林中常有原雞的蹤跡,依靠採食昆蟲和草籽生存。原雞體型外貌和生長習性幾乎與家雞完全相似,但矯小玲瓏,羽毛鮮豔,趣大善飛。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原雞與家雞是世界上罕見的祖先與後代生活在同一時代。就好比山頂洞人和我們現代智人生活在當下一樣。
雄雞啼聲宏亮生性好鬥,體型比它大1~2倍的鬥雞也常常是它嘴下的敗兵。在我國雲南廣東和海南島等地,原雞在靠近村寨處常與家雞混在一起嬉戲覓食,或與家雞雜交婚配;但夜晚仍要飛至樹椏上棲息。原雞啼叫不象家雞那樣“喔喔喔”長鳴,而和當地居民“茶花兩朵”語音相似,所以人們又叫它“茶花雞”。有些地區還管它叫紅公雞、山公雞和野雞。
(茶花雞)
中國有紅色原雞的存在我國廣西、雲南發現有野生、半野生的“茶花雞”,已證明為紅色雞,是中國家雞的祖先。《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茶花兩朵一家雞的祖先》一文。
“在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量和最主要的家養動物是豬、狗和雞”。原雞還分佈於中國古代的長江流域,據《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稱:“中國江西萬年洞出土有原雞的遺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也發現有原雞屬鳥類遺骨”。以上這些考古發掘地舊石器和新石器早期(公元前6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則為公元前5年。這已充分說明原雞在中國分佈的範圍很廣,馴養家雞已經開始。
中國培育的地方品種雞的歷史悠久,雞的品種已多見於古文獻記載。
在我國眾多的古代遺蹟中,常伴有大量的被食用的雞骨及其隨葬品。考古學家在河北武安縣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家雞骨骼。除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外,還在雲南、甘肅、遼寧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出雞骨以及陶製雞工藝品,表明我國南北廣大地區已經普遍飼養家雞。
陶雞(文物——漢代墓葬發掘)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雞的象形文字。古篆文把“奚”和“佳”二字聯在-起,據《說文》解釋佳字:“鳥字短尾,總名也象形。”而古雞從“奚”表示由“爪”和“系”二字上下相迭併成象徵雞爪用繩子拴著,以防飛逸。周代時雞已列為家養六禽之一,並作為重要的祭牲。王室設有雞人”官職其職責是“掌共雞牲”。這些說明我國養雞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中的“雞”字
早在黃帝軒轅時代,有“教民有養鳥獸”飼養“六畜”的記載②。六畜即馬、牛、羊、雞犬。黃帝以後的堯舜、禹時代(公元前2600-2100年),已經發展到了氏族公社的中後期,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部落首領統治時,出現了設官管理養禽業。當時已有“益為虞,禽”③。“益”為伯益,虞舜的臣子,為虞舜管理家禽。“掌驅禽”,則為驅禽放牧之意。因為畜”中包括雞,業已家養,當然也就需人為首領養雞了。
天雞喚日(出土於三星堆)
夏代(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夏小正》一書記載雞的習性,並對母雞的自孵本能了描述:“正月雞孵粥”④指出母雞生蛋自孵雞雛。同時又觀察到“正月”是孵小雞的最好季這一認識為後人所採用,的確是以正月雞生蛋育雛的孵化率高,出雛率也高,氣候也好,利暖花開時的雛雞發育,直到現在,雞的孵化育雛仍以正月種蛋為優。至於季節,隨著現代化電化的實施已打破了這一傳統時節。但在邊遠山區及農村技術落實的地區,仍以這一時期新應的“正月”的雞生的蛋來孵小雞。
殷商時期(公元前1600一前1027年)中國的甲骨文字的出現,使“六畜”見諸甲骨文學刻劃,雞作為象形字。這一時期,迷信盛行,常用雞來祭天地、祖宗、鬼神。郭沫若先生曾解字從系以編系飼養早在黃帝軒轅時代,有“教民有養鳥獸”飼養“六畜”的記載②。六畜即馬、牛、羊、雞犬。黃帝以後的堯舜、禹時代(公元前2600-2100年),已經發展到了氏族公社的中後期,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部落首領統治時,出現了設官管理養禽業。當時已有“益為虞,禽”③。“益”為伯益,虞舜的臣子,為虞舜管理家禽。“掌驅禽”,則為驅禽放牧之意。因為畜”中包括雞,業已家養,當然也就需人為首領養雞了。
現今家雞已發展成為型別繁多、綽約多姿的大家族,全世界有170多個優良家雞品種。按其用途可分為肉雞、蛋雞、觀賞雞和藥用雞四大類。其中很多優良品種產自中國。觀賞雞古已有之。四川成都漢墓出土的長尾雞石雕,刻工精緻,形態遏真,可能是官宦人家的珍貴觀賞品。《後漢書》記述長馬有“尾長五尺”的長尾雞。長尾雞的尾羽一般有6米多長,而日本產的巴雄雞尾羽長達12.5米,雞下地還要讓人託著它的長尾巴,走起來雍容蹣跚,瑰麗多姿。達爾文記載過一種爬雞,又名眺雞或矮腳雞,腿短得近乎畸形。腳趾好象貼附在腹下,行走好似皮球在地上滾動。烏骨雞是我國極其珍貴的藥用雞種,產於江西省的泰和烏雞,不分五趾,全身披雪白絲絨纖毛,頭戴美麗鳳冠。玲瓏矯小,風韻多姿。但其面板、筋骨、眼球、舌頭直至內臟皆雖黑色,故有“烏雞白鳳”之稱。以烏雞為主要成分配製的中成藥“烏雞白鳳丸”,譽盛中華,出口東南亞很多國家。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你要覺得有用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