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東省人民政府
下發《關於印發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
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下稱《通知》)
明確力爭用15年時間
解決全省基礎教育發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建成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全省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
跨入國內先進地區行列
5年內新增438萬個公辦學位
《通知》明確,到2025年廣東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其中幼兒園33萬個、義務教育375萬個、普通高中30萬個。到2035年,公辦優質學位大幅增加,學校佈局科學合理,有效解決“城鎮擠”問題,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水平明顯提升,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需求。
將分解到21個地級以上市
其中,珠三角需增加公辦學位323.96萬個,廣州、深圳、東莞名列前三,分別為75.99萬、67.63萬和57.65萬個。粵東粵西粵北需增加114.13萬個,汕頭、揭陽、湛江名列前三,分別為16.46萬、15.76萬和15.23萬個。
《通知》提出,鼓勵和支援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重點增加珠三角地區及粵東粵西粵北中心區域等人口流入地學位供給。此外,新建住宅小區配套教育設施必須舉辦為公辦中小學校、公辦幼兒園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優先舉辦為公辦幼兒園。
推動組建跨區域教育集團
《通知》提到,建立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結對幫扶機制。珠三角6市與粵東粵西粵北15市(含肇慶、江門、惠州)結對,建立15對市級結對幫扶關係;珠三角地區各縣(含東莞市、中山市的鎮街)與粵東粵西粵北84縣(含肇慶4個縣、江門3個縣、惠州3個縣)結對,建立84對縣級結對幫扶關係。
15對師範類院校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市的結對幫扶關係。140所非師範類院校與粵東粵西粵北15市84縣結對,建立140對非師範類院校與粵東粵西粵北市縣的結對幫扶關係。
在市、縣兩級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建立99對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之間的結對幫扶關係。每個幫扶週期內確定1000對左右的結對幫扶學校。
此次結對幫扶工作期限為2021—2035年,分三輪實施,每5年為一輪。到第三輪幫扶結束時,全省基礎教育整體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
《通知》強調,推動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跨區域教育集團。珠三角每縣每年確定一批優質學校,以聯合辦學、委託代管等方式,與受援地區的鄉鎮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組建新型教育集團,輸出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資源等,擴大受援地區的優質基礎教育資源。每個幫扶週期內,對口幫扶縣區之間至少組建1個教育集團。
根據辦學實際,集團內各校要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校支援資訊科技裝置、實驗裝置、教學儀器和圖書資料等,改善受援學校硬體設施;向受援學校學生開放圖書館、功能教室、運動場所、校內外實踐活動基地等教育教學資源,提供必要的教師指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通知》明確,全省市縣黨委政府要選優配強教育局長和校長,切實讓懂教育的行家裡手管教育、抓教育,並強化教育局長培養培訓,不斷提升其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選配的中小學校長應當具備教育工作經歷或相應專業背景及相應的任職條件和資格。
《通知》要求,新任職校長原則上應有5年以上一線教學經歷,具有中級以上教師職稱(其中高中校長應具備高階以上教師職稱),並有3年以上教育管理的工作經歷。
同時要提升校長的辦學治校能力。建立校長全員輪訓制度,每名校長每5年應接受不少於450學時的培訓。建立校長聽課評課制度,提升校長指導教育教學的能力,每名校長平均每週應聽課評課不少於2課時,每學期不少於40課時。
辦好基礎教育還要有高水平師資隊伍。
《通知》提出,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教師學歷進一步提升。
到2025年:
- 幼兒園專任教師大專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3%,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8%和83%;
- 小學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83%,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3%和58%;
- 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6%,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8%和92%;
- 高中階段學校教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比例達到22%,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25%和14%。
- 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學歷層次全員達到本科以上,幼兒園園長學歷層次全員達到專科以上。
來源 | 南方+客戶端、廣東教育、廣東新聞聯播
編輯 | 陳茜 趙曉健
校對 | 曾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