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際政壇上,加拿大堪稱是美國的“小弟”,尤其是在對中國孟晚舟事件的態度上,更是同美國亦步亦趨。但令人難以想到的是,加拿大這個美國昔日的小弟,竟然曾一度和美國兵戎相向,甚至還在美國的總統府:白宮放了一把大火。時至今日,美國都將這一歷史事件視為恥辱。那麼,美國白宮又為什麼會淪陷到加拿大手中?加拿大又是如何一步步變得對美國唯命是從?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為了和加拿大開戰,美國做出了“違背祖宗”的決定
任何大國的崛起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也不例外。1775—1783年,在美國國父華盛頓的領導下,美國大陸軍打了將近8年的獨立戰爭,才使自己擺脫了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命運。但是贏得獨立的美國,卻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西方各國的尊敬:首先,當時的美軍是在法國軍隊的支援下,一起打敗英國軍隊的,1778年法國介入之前,美軍對英軍一直呈現劣勢;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獨立之初的美國,是一個僅有835,547平方公里的小國,整個國土不僅被限制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而且本國經濟和工業相對歐洲也很落後,甚至一度沒有統一的關稅和貨幣。
也正是因為美國建國之初的國力孱弱,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特立下政治遺囑:“美國憑藉大西洋天險,在美洲足可偏安一隅,不要去幹涉歐洲的政治事務。”1799年,華盛頓與世長辭——但在他去世之後,美國卻做出了“違背祖宗的決定”。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在華盛頓去世的同一年,在法國上臺了一個在今天都讓歐洲感到戰慄的硬核狠人:拿破崙。
當時的法國堪稱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霸主,論起強硬程度並不亞於今天的美國、俄羅斯。在拿破崙的領導下,法國與英國開展了為爭奪歐洲霸權,持續時間長達12年的拿破崙戰爭。而拿破崙本人也頗有今天美國總統小布什的架子,一度放出狠話:“各國不站在法國這邊做朋友,就是站在英國那邊做敵人!”為了擊垮英國,拿破崙帶領歐洲對英國開展了多年的“大陸禁運”,而英國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對法國進行禁運,並且還要求美國的船舶只能在英國卸貨。而法國也對此頒佈了《米蘭法令》,聲稱如果美國敢按照英國人的做,法國就會擊沉所有運貨的美國船隻。
最初看著神仙打架的美國,本著兩邊誰都不得罪的心態頒佈了《禁運令》,讓美國片甲不許出海,船隻只能在本國做生意。但很快美國的這套“閉關鎖國”便讓自己虧損了8600萬美元,要知道19世紀末的1美元就相當於現在的32美元,而19世紀初的這筆虧損無疑是讓美國感到十分肉疼的。因此美國便很快解除了天怒人怨的《禁運令》,而此時法國則向美國丟擲橄欖枝:於1810年正式宣佈取消對美國的《米蘭法令》。
嚐到了甜頭的美國迅速便和法國站在了一起,但這無疑就得罪了當時的英國。而美國則決定在英國正式對自己動手之前,先下手為強。因為當時英國和法國拿破崙政府正於歐洲大陸上戰事膠著,在北美並無重兵,所以美國政壇一度認為:只要和當時的英國開戰,就能夠有必勝的把握,並且能夠將英國在美洲當時控制的另一塊殖民地:加拿大納入自己的囊中。早在美國計劃對英國進行第二次戰爭之前,美國的傑斐遜政府就花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買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讓自己的國土幾乎擴張了一倍,而如果美國將加拿大成功武力吞併,那麼美國對北美的整體控制力將大大增強,這對當時仍被歐洲視為“弱國”的美國來說是十分誘人的。
因此在1812年,美國麥迪遜政府便以“英國對美國海上貿易的不公正待遇”為由,對英國正式宣戰,並令美國海軍、陸軍齊頭並進,向加拿大開進。
英美兩國正式開戰,加拿大火燒白宮
從當時的戰爭形勢來看,美國在北美戰場作戰上確實具有優勢。當時的美國雖然僅有15,000人的正規軍,但是相比起來英國的劣勢更大:因為忙於對付拿破崙,英國在加拿大殖民地部署的兵力不足5000人,因此英國便將對抗美國的希望轉交到了當時的加拿大民兵身上。同時,英國也派遣出了當時世界公認最強的“皇家海軍”來和美軍交戰。
而美軍在海上則避其鋒芒,只要看到英國海軍艦隊便下令停戰,為此英國報紙一度諷刺美國的海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整場戰爭看來,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的表現一度讓當時的人認為兩國是在互相開玩笑:1812年7月16日,一批英國艦隊出現在了美國紐約港附近,當時美國最優秀的戰艦“憲法號”正在那裡停靠。為了避免被英國艦隊圍殲,美國軍艦“憲法號”慌忙選擇逃跑,而英國軍艦則尾隨不放。
但關鍵時刻,大西洋上颳起了大風,英美兩國軍艦都是在“逆風而行”,這讓趕路的美國艦船和在身後追殺的英國艦隊都氣喘吁吁。直到戰鬥的第三天“憲法號”迎來順風,才從英國艦隊的包圍中逃出生天。從今天看來,英美兩國當時的海戰著實滑稽可笑,但是在當時蒸汽動力的戰船在當時還沒有普及,這種靠著風力你追我趕的海戰,直到19世紀中葉才得以改變。
而在陸上的戰事對於美國而言也並不順利,在開戰之後,美軍最初計劃偷襲聖勞倫斯河防線,攻克英屬加拿大首府魁北克,切斷英軍補給。但是,美軍當時上情下達的情報系統低效到令人髮指的程度——作為被宣戰一方的英軍,竟然比在邊疆站崗的美軍更早得到開戰的資訊。因此,在1812年的7月英軍對美軍的麥基諾要塞進行偷襲,不知所以的美軍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在英軍的偷襲下,一槍不放地選擇了投降。
而在得知麥基諾要塞淪陷之後,前線的美軍不得不放棄了此前已經到手的加拿大領土,轉而回到本土進行防禦作戰。而英軍指揮官艾薩克·布洛克在得知美軍計劃回援之後,決定攻克美國重鎮底特律以圍點打援。隨後,底特律在英軍的炮火之下宣告淪陷。而從加拿大回來馳援底特律的美國將軍胡爾也向英國指揮官艾薩克·布洛克投降——此後,美軍直到戰爭結束時才根據和約將底特律收回。
和英國軍隊作戰的屢戰屢敗,讓美國軍隊計程車氣一度跌落至低谷,因為當時美國15000名正規軍多數是在1812年開戰前臨時擴充的,因此戰鬥力都十分有限。同時因為當時美國的部隊實行的是私人承包制,因此在戰鬥軍紀、素養上也一時難以保障。因此,在戰爭中缺乏軍官教導,更缺乏補給成為了美軍的家常便飯。在飢寒交迫之下,在加拿大、美國四散奔走的美國部隊宛如流寇一般。1813年美國軍隊終於打了一個大勝仗,攻克了英屬加拿大殖民地約克,也就是今天的多倫多。打敗仗憋了一肚子火,同時又缺乏補給的美軍在多倫多四處燒殺搶掠,讓當地的加拿大居民一度流離失所,而這更進一步加劇了加拿大民兵對入侵美軍的抵抗。
1814年,伴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戰敗,英國最終有機會從歐洲騰出大部分兵力來和美軍作戰。在英國陸軍、海軍和加拿大民兵的打擊之下,美軍完全不是對手。1814年8月24日,英國陸軍和加拿大民兵在皇家海軍的炮火支援下成功登陸華盛頓,並且將美國國會和總統府邸付之一炬——在英軍和加拿大民兵看來,這是對美軍在加拿大多倫多罪行的報復。而美國時任總統麥迪遜則帶著白宮的上下官員慌不擇路地逃往弗吉尼亞。
白宮的淪陷讓美國上下都感到了極大的恥辱,不甘心再度被英國奴役的美國平民紛紛拿起武器,同美國正規軍一起開展對英國、加拿大的反擊戰。9月13日,英軍在攻克美國首都華盛頓之後再次向美國的重要城市巴爾的摩進發,卻遭到了美國軍民的激烈反抗,而在此期間美國的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對美國的軍民齊心有感而發,於是便寫下了著名的歌曲《星條旗永不落》,而這也正是後來美國的國歌。
美、加一場大戰,對後來產生什麼影響
雖然從1812年到1814年的戰爭是以英、美兩國為名義上的參戰雙方,但因為當時英國的主力部隊都在歐洲大陸上,因此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實際上主要還是在美國、加拿大兩國之間開展的,因此場持續四年的戰爭也被稱為“美加戰爭”、“第二次英美戰爭”。
雖然英國一度在戰場上對美國取得了很大的優勢,但事實上英國本無意和美國開戰。在美國正式對英宣戰的前兩天,英國政府實際上就已經頒佈了對美國終止貿易限制的法令,但是因為當時通訊不便,英美兩國相隔一個大洋,英國的訊息傳到美國往往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因此才有了兩國之間開起來像烏龍一樣的相互開戰。在探明雙方最初的用意,以及意識到雙方都不能徹底戰勝對方之後,英美兩國便正式於1814年宣佈停戰,並恢復了雙方各自的版圖。
(美加戰爭中的英軍)
但是,這一戰對美國、加拿大兩國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美國因為這一場戰爭的受挫,便徹底放棄了對加拿大的擴張計劃,轉而向西部、南部的北美地區尋求擴張,這便為後來美國的西進運動、美墨戰爭埋下了伏筆。同時因為美國和法國的關係,而使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利益受損,美國便從此戰以後再次回到了華盛頓遺留下的“孤立主義”當中,不再幹預歐洲事務,但同時也反對歐洲對美洲的干預,這就是後來的“門羅主義”。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國力增長,華盛頓遺留下的“孤立主義”才被美國徹底拋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總統府邸,因為被加拿大、英國兩國士兵戰火所毀,因此在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也就是帶美國打贏二戰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叔叔,下令對其重新修整,把因戰火受損的部分全部染成了白色,這便形成了今天的“白宮”。
而這一戰也間接影響到了加拿大國家的形成,因為在戰爭期間英國駐紮部隊較少,參與保衛國家的多數都是當地的加拿大民兵,因此在此戰之後加拿大的自治權大為加強,這促使了1867年加拿大聯邦的成立,這也是今天加拿大這一國家的前身。但令加拿大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在19世紀時自己尚能隨同英軍一起殺進華盛頓,火燒掉美國的總統府邸,但在短短不到一百年之後,美國便崛起成了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將加拿大、英國悉數納入北約,加拿大也從此對美國“跟班”中的一員。
一國的崛起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美國的國恥中我們也能看出大國崛起的曲折不易。但是,我們也能從美國在這一戰失敗的教訓中得出,侵略他國以圖謀崛起終究沒有出路,未來的中國必然會以和平崛起的方式,贏得世界的矚目,併為世界人民付出屬於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