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華少年英雄的故事自古以來就有相關記載,西漢時期的霍去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萬人敵的將軍,帶領軍隊抵禦來自北方部落的入侵;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的抗日小英雄李愛民,12歲的他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離,被日軍抓捕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在我們的課本之中,都有許多關於少年英雄事蹟的文章,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故事,在很早之前的課本之中,就有救火英雄賴寧的故事,是當時每個人都必讀的故事。但在近些年的教材改革之中,賴寧救火的故事卻被從課本中刪除了,這究竟是為何呢?
01
1973年,賴寧出生在四川省石棉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山脈,屬於山地氣候,入秋以後氣候就變得十分乾燥,由於當地植被茂盛,有著許多名貴的中草藥材,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小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所以當地政府很重視森林樹木的保護工作,在普通公民中養成了良好的火災意識。
賴寧從小就十分聽從長輩的教導,在學校裡的學習成績很好,老師和同學們都十分喜愛他。在他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嚮往成為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胸前戴著鮮豔的紅領巾,在學校與老師同學互相幫助,在社會上向需要援助的人群伸出援助之手。賴寧在小學的時候,多次因為成績優秀與助人為樂,受到了學校的表揚,在每年期末的時候,總會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的稱號,他也並沒有因此而驕傲,還是保持自己一貫低調行事的作風。
02
1987年,賴寧憑藉優秀的成績考入到縣裡最好的初中讀書,父母都為他感到十分驕傲,他不僅在學校裡認真完成課程知識,還參加了許多社會層面的公益活動,由於石棉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許多學生也接受了火災撲救的相關培訓,賴寧就是所在學校撲火隊伍的重要參與者。
在1988年的一天下午,正在家裡寫作業的賴寧聽到發生火災的廣播後,很快就跑到了樓下,由於當時母親沒有在家,他只在紙條上留下了自己要去參與滅火的訊息。賴寧自發前往發生火災的海子山,當時正在撲火的人還不是很多,由於沒有專用的滅火工具,賴寧只能拿起一枝松樹條,奮力地揮動著。火勢發展得很快,一人高的火焰隨著風勢向著電視臺和石油公司的方向蔓延過去,賴寧顧不上休息,一次次地衝向最前線,同燃燒的火焰英勇戰鬥著。
到了傍晚的時候,火勢變得更加猛烈了,政府組織相關人員將參加撲火工作的學生用汽車全部送下山,賴寧在被送到山下後,由於擔心火勢得不到有效控制,一個人從人較少的海子山南坡返回繼續撲火。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撲火作業後,大火終於被徹底撲滅,工作人員在清理現場的時候,發現了賴寧已經被燒焦的遺體,他依然保持著揮動樹枝撲火的姿勢。
03
賴寧犧牲後,被四川人民政府授予了革命烈士稱號,成為了當時許多課本上都會出現的少年英雄。在2012年的時候,救火英雄賴寧的事蹟在教育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部分人認為賴寧的精神不可否定,是不畏犧牲、勇於面對的偉大精神,但由於其犧牲時的年齡還未成年,雖然我們提倡見義勇為,但以只限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將訊息報告給警察等工作人員。
由於社會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們認知的健全,賴寧的照片開始被從各所學校摘除,他的故事也被從課本中刪除。我們要學習的是賴寧敢於面對困難,為人民利益而奉獻的精神,而不是提倡兒童去參與到救火工作當中,早在20多年前,我國教育部門就取消了學生參與救火行動,改為消防逃生演練,為的就是防止不具備滅火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結語:賴寧的精神永遠都不為過時,在2019年,賴寧被評為了“最美奮鬥者”,直至今日全國各地還有許多賴寧的紀念雕像,人們還在以各種形式紀念著這位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