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名人故里小鎮——斯特拉福德鎮
DOMESTIC ADVICE
古蹟保護與商業開發相結合
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德位於英國中部的華威郡,這個約3萬人的小鎮每年要接待約5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小鎮一方面透過發展旅遊業自負盈虧,實現文物古蹟的維護與基礎設施的更新,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過度商業化破壞小鎮的寧靜和歷史厚重感。
英國人說,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斯特拉福德小鎮目前的收入,幾乎完全依靠發展“莎士比亞經濟”。“莎士比亞誕生地基金會”負責小鎮5處與莎士比亞有關房產的管理開發,而小鎮的街道景觀、住房、慶典等其他方面則由斯特拉福德地區和鎮兩級議會管理。
如今,莎士比亞主題餐廳、紀念品商店、旅館等集中在莎士比亞故居附近的幾條主要街道上,完全為步行道。全鎮的建築風格相對統一,以莎士比亞生活的英國都鐸王朝時期建築物為主,不少是十七八世紀保留至今的老房子,銀行、快餐店、商鋪等外立面或是修舊如舊,或是儘量做到與周圍建築風格不衝突。
評析:斯特拉福德小鎮已成為世界名人故居保護與商業開發相結合的典範,其做法既代表了英國特色小鎮發展的思路,也與當地實際緊密結合。比如:深挖莎士比亞文化,政府透過整體設計完整呈現莎士比亞的一生;信託基金獨立、專業運作,實現古蹟開發與保護的平衡;注重“粉絲”培育,不斷提升名人故里的吸引力。
“英國即鄉村,鄉村即英國。”這是很多親歷過英國的遊客最深切的感觸。除了那些工業中心和大都市之外,保留著淳樸鄉村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佈。
早在1898年,英國建築規劃大師埃比尼澤·霍華德就率先提出了“小城鎮”的概念。在他的設想中,小城鎮結合了城市和鄉村的優點,兼顧了充足的工作機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
二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借戰後重建的契機發起了“新城運動”,希望以小城鎮的開發建設疏解大城市人口過剩、住房緊缺、交通擁堵等問題。這裡的“新城”就是小城鎮。“新城”建設資金由政府基金統一提供,並透過城市設施租售分期償還。當然,很多“新城”並不是完全新建的,而是精心挑選出一些舊城鎮,將其拓展成工業發展中心、公共交通樞紐和就業中心,政府鼓勵民眾遷入這類小城鎮。
尤為可貴的是,英國的小城鎮建設並不是將鄉村打造成城市,而是採取“離土不離鄉”的發展模式。在英格蘭,集鎮發展以鄉村為依託,重點推動以農業產品為加工物件的鄉村工業,為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保障。另外,英國特別重視綜合規劃和建設發展,貫徹了霍華德田園小城鎮的建設理念,重視保護景觀資源,將英國特有的傳統景觀文化與時俱進地融入小城鎮建設中。
德國:科技創新小鎮——蒙紹市
DOMESTIC ADVICE
工業強鎮吸引高新科技人才
蒙紹市位於德國西北部北威州,是處於德國與荷蘭邊境群山懷抱之中的小城鎮。小鎮人口約1.5萬,森林覆蓋率45%,這裡至今保留著17世紀的建築物和完整的城鎮風貌,包括水上教堂、修道院及古堡等。這個17世紀著名的老工業區如今已經擁有中小企業200多家,成為德國新興的科技型、就業型小城鎮。
人口老齡化、生產加工廠區外移,對德國的就業產生了很大沖擊。因此,德國積極支援創辦新興科技型和就業型中小企業。1996年,蒙紹市政府在郊區投資建立HIMO科技創新中心,鼓勵和幫助有創新思維、有能力的年輕人建立自己的公司。同時,政府為新興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生產辦公用房、企業創立和管理諮詢、展銷及培訓、後勤服務等扶持。
科技創新中心創立初期以政府投入為主,立足高起點;建設完成後進入企業化運作,地方政府和有關機構給予適當補貼,解決工資和宣傳費用問題。該中心積極打造科技型小鎮,建築物採用節能、環保等新技術,並應用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裝置,如太陽能集熱器、光電裝置、風力發電裝置、雨水收集處理裝置等,為使用者提供生活熱水、電力、部分飲用水、灌溉用水等資源。
評析:小城鎮有大產業,是德國城鎮化的魅力所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可能孕育著全球最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德國35萬各類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分佈在鄉鎮,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業和服務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實現了超過90%的城鎮化率。
德國每個小城鎮各有特色支柱經濟,甚至很多世界500強企業都落戶在小城鎮,這無疑讓小城鎮具備了吸引年輕人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70%的人口就業。依靠工業強鎮,德國走出了一條特色小鎮建設之路。
受城市規模和環境容量的限制,德國工業小城鎮並非“孤膽英雄”,而是選擇了“一鎮一業、多鎮抱團”的發展模式。幾個小鎮位置相鄰、產業互聯,雖然各自擁有的企業規模都不算巨大,但聯合在一起,卻能夠形成區域大產業鏈,實現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
產業小鎮的叢集發展,與德國政府的規劃和培育是分不開的。德國產業政策的重點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主要包括產業發展重點政策、補貼與稅收等財政措施,以及維護市場秩序、促進技術進步、產業體系建設等政策。另外,德國注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為產業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
丹麥:迴圈經濟小鎮——卡倫堡市
DOMESTIC ADVICE
立足生態保護 打造工業共生體系
卡倫堡市位於丹麥西蘭島西部,僅有2萬居民。由於有深水不凍港口,很多大型企業陸續落戶於此。這個小鎮的主要企業之間透過貿易方式,交換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或“廢料”,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自發創造出一種“工業共生體系”。正是這種“工業共生體系”的發展,使這個不為人知的小鎮成為發展迴圈經濟的世界典範。
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製藥廠和石膏板生產廠。其中,燃煤電廠位於這個工業生態系統的中心,對熱能進行了多級使用,對副產品和“廢料”進行了綜合利用。電廠向煉油廠和製藥廠供應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使煉油廠和製藥廠獲得了生產所需的熱能。
同時,電廠還透過地下管道向卡倫堡全鎮居民供熱,由此關閉了鎮上3500座燃燒油渣的爐子,減少了大量的煙塵排放;低溫迴圈熱水用於大棚生產綠色蔬菜,發電廠的部分冷卻水被用於養魚場,實現了熱能的多級使用;除塵脫硫的副產品工業石膏,全部供應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產廠作原料。
據瞭解,卡倫堡16個廢料交換工程總投資為6000萬美元,而由此產生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萬美元。
評析:雖然卡倫堡小鎮“工業共生體系”是逐漸自發形成的,但仍離不開兩方面的驅動力,即政府的政策機制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方面,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汙染排放實行強制性的高收費政策,這使得汙染物的排放成為一種成本要素。例如:對各種汙染廢棄物按照數量徵收廢棄物排放稅,而且排放稅逐步提高,迫使企業少排放汙染物。對於減少汙染排放的企業,則給予經濟激勵。
另一方面,卡倫堡地區水資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貴。其他企業主動與發電廠簽訂協議,利用發電廠產生的冷卻水和餘熱,不僅可以節約利用水資源,與繳納汙水排放稅相比還可以節約50%的成本;而與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節約75%的成本。
小城鎮的發展往往注重經濟因素,導致開發建設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而卡倫堡小鎮的例子恰恰證明,這些問題可以從保護生態和建立迴圈經濟體系的角度破題。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迴圈、再生和利用物質資源,形成一種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態型資源迴圈發展的經濟模式。
法國:旅遊療養小鎮——依雲鎮
DOMESTIC ADVICE
依託特有資源傳承地域文化
法國依雲鎮背靠阿爾卑斯山,面朝萊芒湖,湖對面是瑞士洛桑。小鎮只有7500名居民,開支預算卻相當於一個4萬多人的城市,居民生活富足。小鎮青山綠水、環境優美,是歐洲人休閒度假的絕佳場所。
依雲小鎮的地區特色是地理環境和天然礦泉。高山融雪和山地雨水在阿爾卑斯山脈腹地經過長達15年的天然過濾和冰川砂層的礦化,形成了依雲水。1864年,依雲水開始被大量出售,成為當地第一大產業。
根據依雲水對一些疾病的顯著療效,1902年,聞名法國乃至全世界的依雲水治療中心成立,主要提供依雲天然礦泉水SPA、母嬰游泳和產後恢復養生等服務。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使依雲鎮遠近聞名,逐漸成為著名的療養、旅遊小鎮。如今,小鎮70%的財政收入來自於依雲水文化息息相關的產業。
評析:依雲鎮採取的是基於特色資源的小鎮發展模式。圍繞特有的生態資源或歷史文化資源,透過發展特色產品、生態休閒、旅遊文化等領域,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態和文化需求,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動力。
可以說,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和注重傳統文化傳承,是法國城鎮化程序中的一大特點。除了依雲鎮,被譽為“香水王國”的格拉斯、“香檳之都”蘭斯、“葡萄酒聖地”第戎等,發展模式都具有鮮明的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當然,以自然資源為主要發展優勢的特色小鎮建設,並不意味著要將自身發展局限於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上述法國小鎮都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向高階領域衍生發展。
法國城鎮化的理念是“鎮上的生活比首都好”。小城鎮整潔安靜、韻味十足,且生活便利程度一點不比大城市差。法國政府在小城鎮建設高校、劇院、商場等公共設施,給地方中小企業提供財政支援,甚至為私人建房者免費供地,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到小城鎮居住。特別是在醫療資源分佈上,法國從不“歧視”小城鎮,醫保卡全國通用且適用於私人診所,基本解決了法國小城鎮的就醫難問題。
至今,法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不超過5個,人口在10萬以下的小城鎮卻密佈全國。法國的經驗表明,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鎮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非任由市場“攤大餅”。
美國:對沖基金大本營——格林威治鎮
DOMESTIC ADVICE
市場方式運作 產業自然集聚
美國格林威治鎮是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一座城鎮,佔地面積174平方公里,距離紐約40公里,總人口約5.9萬。這裡是大約380多家對沖基金總部所在地,管理的資產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被喻為“對沖基金大本營”。
作為全球最為成熟的基金小鎮,格林威治以對沖基金為核心,真正實現了“產城融合”的目標。這不僅歸功於其旖旎的湖光山色、嚴格的安保系統、大量的名品商店、眾多的停車場和遊艇泊位,更得益於康涅狄格州優惠的稅收政策、毗鄰紐約的區位優勢和高速穩定的網際網路絡等有利因素。
由於毗鄰紐約金融市場,對沖基金行政管理人員、技術提供者、大宗經紀商等都相繼在此開設業務。據統計,格林威治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就業人數從1990年至今增長了兩倍。而在2萬多個投資類崗位中,近半數來自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
評析:格林威治鎮的成功要歸功於其按市場方式設立的執行機制,充分利用私募(對沖)基金扎堆的慣性,透過“精而美”的軟硬體環境吸引各類投資基金、對沖基金和相關金融機構聚集,快速形成金融產業聚集的特色小鎮。
和格林威治小鎮一樣,美國許多小城鎮的繁榮都是人口和企業自然選擇與聚集的結果,並非依靠政府力量推動。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下,小城鎮因逐漸獲得了企業、高校或居民的青睞而興起和壯大。
儘管如此,並不意味著小城鎮建設可以隨意而為。在美國,小城鎮要依據區位特點和產業特色制定總體規劃,追求個性化發展。同時,城鎮規劃要與州、縣地區性總體規劃和交通規劃等相協調,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都是分割槽分塊規劃建設的,使土地開發利用具有整體性、長遠性和綜合性。
美國小城鎮建設資金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共同承擔:聯邦政府負責投資建設連線城鎮之間的高速公路;小城鎮的供水廠、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由州和小城鎮政府負責籌資建設;開發商則負責小城鎮社群內的交通、水電、通訊等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
版權宣告:圖文來源於搜狐、繞樑三日、網路資源,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絡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