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伏案工作,容易得頸椎病,脖子發皺,疼痛難忍,甚至會頭暈,上肢麻木,屈伸不利。
晚上睡覺,窗戶沒有關嚴,枕頭過高,睡姿不當,早上起來,落枕,脖子僵硬。
有一部分人經常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低頭玩手機,也會引起頸椎不舒服。
頸椎病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疾病。輕則脖子發皺,疼痛,僵硬;重則會引起頭暈噁心,血壓升高,上肢麻木;更嚴重的會引起頸椎不能轉動,頭隨身體一起轉動,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
對一些比較輕的症狀,揉揉脖子,晃晃腦袋,活動活動,貼貼膏藥就好了。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頸椎病,就需要大夫治療了。
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一個治療頸椎病的方子——葛根湯。
葛根湯的組成:葛根,麻黃,桂枝,生薑(切),甘草(炙),芍藥,大棗(擘)。
《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比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金匱要略》:“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就是在萬方之首——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葛根和麻黃兩味藥。
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絡。是治療頸椎病的要藥。
葛根甘、辛,涼。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之功。常用於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洩瀉。
《別錄》: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
《本草經疏》:“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陽也,邪猶未入陽明,故無渴證,不宜服。”
方中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
麻黃為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
《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痺,皮肉不仁。”
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主治:風寒表證;寒溼痺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胸痺;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攣痛。
《本草再新》: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
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
芍藥和甘草組合在一起,也是《傷寒論》中一個藥方——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調和肝脾,緩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髮之氣。
諸藥配伍,共奏發汗解表,生津舒經之功效。
我是八零後還在路上的中醫李大夫,堅持科普中醫,讓更多人實現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