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孕婦,請你把網路關掉”
最近看到一個訊息,
山東某地的一個女孩下班回家時,
不經意看到門上赫然貼了一張紙,上邊寫著:
“因為家裡有孕婦,請大家在睡覺和上班的時候把家裡的WiFi關掉!”
據周邊的鄰居反應,這戶人家把自家上下左右鄰居的房門,都粘了個遍,生怕別人的WIFI訊號,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
鄰居家的小孩看到後說,晚上我爸爸需要工作,“叔叔要不你們搬家吧”
更早前,廣西一位女子,也因身孕怕輻射,威脅隔壁鄰居關網路,不然就砸他樓下的車。
鄰居沒放心上,結果一怒之下真把人車砸了。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過多指責這兩位準媽媽。很多人在孕期吃不好、睡不香,加上激素水平的變化,很容易草木皆兵。
早有專家解釋:WiFi的功率並不大,產生的輻射比手機要小很多,擔心WIFI輻射傷害身體純屬杞人憂天。
只是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準媽媽們對輻射的恐懼。
今天,麥咭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如何面對我們內心的恐懼,是要求別人改變,還是我們自己先做一些調整,怎麼調整。
你究竟在恐懼什麼?
恐懼是一件好事嗎?
當然了,心理學家曾經這樣描述恐懼:
“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會躲開,這樣才能確保生命不受威脅。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會逃離,如此才能保障我們生存的機會。”
“焦慮也是一種恐懼,對未來的恐懼”
只是當我們恐懼時,我們究竟在恐懼什麼?
不確定性。
不確定結果是好是壞,不確定旁邊的狗是否會咬我一口,不確定醫生的診斷結果到底是好是壞。
“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比“知道壞的結果”,還要可怕。
克服恐懼,就是要擺脫不確定。
於是我們找人算命算姻緣、拜財神拜關公,
像前文的準媽媽,讓丈夫四處貼紙條關WIFI,本質上不過是減少一點不確定——wifi訊號不一定對身體不好,但萬一有輻射,傷害孩子呢?!
為什麼相同的場景,有些人處之泰然,有的人如臨大敵,極度厭惡不確定性?
心理學家貝克:
小心這些認知扭曲!
先講一個故事:
心理學家貝克7歲時發生一次意外,手臂被折斷,後來又感染了敗血症。
接連的意外和生病,讓他極度恐慌,學習,逃學,為此在一年級還留級。
最後藉著自助的方式,他還比同學超前一年畢業。
他是怎麼做的呢?貝克老爺子說:
“如果我掉進洞裡,我可以自己爬出來。我可以自己來,這種經驗對我影響很大。”
多年後,他總結了當初的經驗:努力克服自己無能、很笨的想法,“‘我曾被擊倒’這種想法會讓我動起來。‘絕對不說死’,這種態度是一種挑戰,把不利之處變成了有利之處。”
1979年,他提出了至今享譽全球的“認知療法”,告訴我們哪些“自動化思維”,將會讓人恐慌不安。
認真對比一下,這些扭曲的思維認知你有嗎?
1、糟糕至極。無論發生什麼,第一時間想到最壞的結果,覺得要大難臨頭了!“如果TA拒絕我怎麼辦”“要是我得癌症怎麼辦”然後在臆想的後果中無法自拔。
2、以偏概全。 因為一個細節,或是因為一點瑕疵,進行情緒化推理,忽略了其他條件。
3、過度概括化。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認為自己以後所有考試都失敗。因為一次做得不好,覺得自己以後都做不好。
4、個人化。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自己要揹負全部責任。
5 標籤化和錯貼標籤。根據一件事和以前犯的錯誤來描述一個人和定義一個人的本質。
……
如何走出恐懼?
“自動化思維是一種思維流,它與一條更大的思想流共存。自動思維不僅見於有心理痛苦的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動思維,但大部分時間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貝克”
舉個例子,諮詢室來了一位案主(小張),小張埋怨道,上司總把跟她本職工作無關的瑣事交給她,她身心疲憊卻不敢推辭。
而且上司似乎把更容易出成績的工作多數都分給了學歷更高的同事。
她開始變得焦慮、恐慌,“這是什麼意思?我要怎麼辦?”
諮詢師問小張,如果沒有全部接受領導安排的任務,會怎樣,會失去工作嗎?領導這麼做,只是針對你一個人嗎?‘好事’從來沒有分給你嗎?
小張想了好一會才回道:好像也沒那麼嚴重,只是如果我拒絕了,我過不了我心裡的那關,我覺得自己不近人情。一些瑣事那些高學歷的同事也在做,容易出成績的工作有時也會輪到自己。
諮詢師帶她繼續覺察她的自動化思維:如果我沒有全部接受領導的任務,我是一個不近人情的人,這是一個叫做“標籤化”的認知扭曲。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內心的不滿意,比如對學歷的不滿意,對自己的低評價,投射到領導身上,認為別人也這麼想,這麼看自己。於是更加關注上司如何分配任務,一點點做不好,就懷疑自己的能力,更加失神落魄了。”
覺察到自己的自動化思維後,小張開始做出了新的選擇,適當婉拒上司的部分瑣事,增加自己的學習時間,用能力的提升,破解對學歷的耿耿於懷。
知名心理學導師對此總結道,破除我們的自動化思維,有三個步驟:
1、覺察。看到是哪些思維信念限制了你,正如你看到沙發上有一把水果刀,它就不會再傷到你。
2、改變思維信念,做出新選擇。譬如小張在職場上新的選擇。
3、踐行你的新選擇。
上述三個步驟中,最重要是第一步,覺察你自己。
除了覺察我們的思維信念,你也可以覺察自己的潛意識。
恐懼,背後常常藏著我們不願面對的痛苦,被我們埋進了潛意識。
- 害怕跟人相處,潛意識可能是恐懼親密;
- 害怕承擔責任,潛意識可能是恐懼差評;
- 害怕黑暗,潛意識可能藏著一段創傷……
希望每個小夥伴都能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克服他,往更好的未來走去。
作者:老康,資深新媒體人。來源:本文系黃啟團(nlpteam)原創,學習心理學,過有錢有朋友的人生。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