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火鍋,失眠熬夜,工作壓力大,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嘴裡有了潰瘍。日常進食後,無論是冷熱溫涼還是酸甜苦辣,吃到嘴裡都只剩下一種感覺,就是痛。而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口腔潰瘍反覆出現,吃“痛”頻率更高。
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患病率高達20%左右。伴有灼熱疼痛感,具有周期性、遷延性和自愈性等特點,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癒合,極少數有惡變的可能。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因素甚多,主要有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因素、感染因素、內分泌因素、微生態失調等,但仍難以某一種單一因素解釋清楚。
而治療上也多以對症處理為主,以緩解疼痛、促進瘡面癒合和延長間歇期為治療目的,尚缺少獨特的治療手段。因其頻繁發作,纏綿不愈,發作時瘡面灼痛明顯,影響患者的食慾、說話和情緒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口腔潰瘍的發生與脾胃關係密切
中醫對於口腔潰瘍的病機有諸多記載,《諸病源候論·口舌候》謂:“臟腑熱盛,熱乘脾氣衝於口舌,故口舌生瘡也”。提示口瘡由脾胃積熱,循經上炎發於口。《聖濟總錄·口瘡》雲:“口瘡者……有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一而論,當求其所受之本也。”說明脾胃虛弱是該病重要的病因病機。
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現代人口腔潰瘍發作與諸多因素有關,多由飲食不調,頻繁食用生冷、厚味、辛辣燥烈的食物,導致脾胃中虛,中土失運,溼濁內生,鬱久則成溼濁蘊熱之勢;或素體胃陰不足,脾失健運,致脾胃失和,津液輸布不利,停為水溼,胃為陽土,從陽化熱,溼熱乃成,蘊而上蒸,灼傷口腔脈絡;或因勞倦內傷,思慮過多,導致脾胃虛餒,升降無權,清陽無力上升反而下陷,陰火上炎而燻於口則發為潰瘍。
故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該病需首辨虛實,然脾胃虛弱是其發病之病因病機關鍵所在。故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當從脾胃論治,以脾虛為本,火、溼、熱是本病發病的關鍵因素,在健脾的基礎上辨證施治,輔以清熱化溼,或滋陰降火,或益氣昇陽,共奏標本兼治之效。
脾胃虛弱,溼熱困脾
脾胃居於中焦,斡旋氣機之處。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運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氣血,充養機體。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同時脾、胃經遊行於口腔,故複發性口腔潰瘍發病與脾胃功能失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今社會之人,為生計繁忙奔波、生活節律失衡、偏嗜肥甘厚味之品,傷及脾胃,以致脾胃虧虛,中焦運化不及,溼濁內生,久則溼鬱化熱,溼熱乃成,溼熱之邪循經而上,腐蝕肌膜而產生口腔區域性潰瘍糜爛;溼熱內結,虛實夾雜,病勢纏綿難愈,反覆發作。對此,治療此類中焦虧虛,溼熱蘊脾患者,應著重於洩熱和胃、調暢氣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大凡複發性口腔潰瘍,出現脾胃虛弱,溼熱中阻,寒熱錯雜,升降失和者,使用該法往往療效甚佳。
胃陰不足,溼熱蘊結
由於時代變化,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奔波,勞心傷神等致使陰津暗損,再加上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過食肥甘,辛辣炙煿之品,更損胃陰。脾胃陰陽相互協調為用,脾體陰而用陽,胃體陽而用陰。脾用陽,方能為胃行其津液;胃用陰,才能不斷為脾輸送物質。如今胃陰不足,則不能腐熟,進而導致胃失和降,久而久之累及脾臟,終致脾胃失運,氣機升降失調,溼濁內留,清濁之氣不循常道,無以升降,壅滯中土,蘊為溼熱,循經上炎而生潰瘍,陰液暗耗、溼熱燻蒸、虛實夾雜,使本病纏綿難愈,治療頗感棘手。治療當以養陰益胃,清熱利溼,調暢氣機為主。
脾虛氣陷,陰火上乘
《壽世保元》雲:“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飲食不節,內傷勞倦,或失治誤治,服用苦寒之藥,傷及脾胃,日久不愈,脾胃虛弱,升降失宜,清陽無力上舉而下陷,陰火上炎於清竅,壅滯化熱,燻蒸於上則口舌生瘡。李東垣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勞倦內傷,脾胃元氣虛衰;升降失宜,陽氣不升,谷氣下流,鬱遏化熱,溼熱相合,陰火內生,僭越於上。這種“火”並非實火,而是源於脾胃虧虛,即東垣謂之陰火。治療此類陰火上炎之複發性口腔潰瘍,當以益氣昇陽,健脾固本為法。
病例分享
患者李先生,51歲,口瘡反覆發作20餘年,舌面、舌尖及頰黏膜處多見,瘡面大且紅腫熱痛明顯,甚至口中流涎,每月至少發作1次,飲酒或進食辛辣刺激後症狀加重,外院曾給予口炎清、西瓜霜噴劑及清熱瀉火類中藥治療,效果不佳。
刻下症見舌面右側一大小約1cm的潰瘍灶,表面披覆白苔且周圍黏膜充血水腫,灼痛明顯,影響日常進食,伴口乾口臭,小便短黃,每2d大便一行,黏滯不爽,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診斷為複發性口瘡(脾胃失調、溼熱內阻證),治以清熱祛溼、健脾和胃,方擬消潰湯加減;方藥:生石膏(先煎)、知母、燈心草、白茅根、白及、土茯苓、海螵蛸、廣藿香(下),白芍1、萊菔子、生甘草,共7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清淡飲食,忌煎炸辛辣,規律作息,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避免過度勞累。
1周後複診:述服藥3劑後舌面潰瘍開始縮小,左下唇內側一潰瘍出現反覆,但瘡面變小,疼痛減輕,現大便質軟成形,仍口乾口臭,小便偏黃,期間因情志不暢而眠差易醒,舌紅、黃厚膩苔較前減褪,脈弦滑,上方去石膏、知母,加素馨花、茯神,續進7劑。
再診時潰瘍瘡面癒合,口臭減,小便清,情緒較前改善,大便每日一行質軟,納眠尚可,舌紅苔薄膩微黃,脈弦細;溼熱漸除、口瘡漸愈,上方去藿香、素馨花、萊菔子,加白朮、石斛,繼進2周鞏固療效;患者前後堅持服藥1個月,口瘡控制穩定,發作頻率明顯降低,且瘡面大大縮小,口臭、大便不調等諸症未再復發。
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和方式的改變,複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發病原因雖有多種,但概之多因飲食失調、思慮過度、勞倦內傷等原因損傷脾胃,中焦轉樞不力,上下氣機不通,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導致虛實錯雜,但臨床上觀複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多以脾虛為本,兼顧他邪,隨證治之。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