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外科
作者:丁瑞田
有很多在做完心臟手術後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會被醫生限制液體入量和飲水量。很多患者及家屬表示很不理解,還會對醫護人員產生極大的誤會。但是其實對於剛剛做完心臟手術的病人,尤其是合併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術後液體的管理是尤為重要的。期間醫生會根據相應的監測結果、化驗情況和患者每日液體出入量情況,來綜合地給出每日液體的攝入總量。以此來達到減輕心臟負擔,加快術後恢復的目的。
為什麼要限制飲水?
其實限制飲水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準確地來說應該是限制液體攝入量。我們將人體的迴圈系統當作一個水池,心臟是其中的水泵,這時水池中的水量處於平衡狀態。當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或還在術後恢復期時,心臟的做功就會相應減弱。就等同於水池中的水泵功能減弱,如果再向水池中加水,水不能及時排出,就會導致溢位的情況產生。
當患者術後存在大量飲水或過度液體攝入之時,水分經過吸收,進入到血液迴圈系統,導致血容量的增加,這時便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產生心功能不全的症狀。如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難、胸悶、頭暈、心慌、咳嗽、咳痰、咯血、少尿、腹脹、食慾不振、水腫等症狀。
術後早期大多患者存在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等情況,這時如果液體的攝入量大於液體的排出量時,多餘的水分就會透過毛細血管壁滲出,進入到肺組織間隙,導致肺水腫的產生。產生肺水腫的症狀,早期可伴隨咳嗽、胸悶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出類似透明泡沫的痰液,甚至粉紅色的泡沫痰的情況,危及生命。
每日應該喝多少水呢?何時可以正常飲水?
患者在醫院期間因為有醫護人員的監督與治療調整,所以並不會出現液體失衡的情況。當患者出院時,患者及家屬常常會問到這些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因為受到了太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就會導致每一位患者都是不同的。
對於一般成人來說,在沒有大量體液丟失的情況下(大量出汗、腹瀉等情況),每天的總攝入量大約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其中飲水、水果、酸奶、粥、湯、飲料等均算做攝入量)。單純飲水來說應該控制在1000毫升。飲水應少量、多次、平均飲用,每次50毫升至100毫升。病人一般感覺為輕微口渴狀態就可以了。
出院後,因心功能情況不同,有一部分病人需要服用利尿劑藥物(如:呋塞米、螺內酯等這些藥物),目的為了減輕心臟負荷。這些病人更需要嚴格控制水分攝入,監測每日入量及出量,來達到減少心臟負擔的目的。
在術後1-3個月複查時,如果心功能恢復正常時,就可以正常飲水,但仍要遵循少量、多次、平均飲用的原則。
文章最後仍要提醒各位患者,心臟手術後,即使複查結果心功能良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短時間大量飲水!
本文所述均為一般情況,患者均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策略。當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腫等不適症狀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