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對於華夏兒女來說無疑是艱苦卓絕的一戰。面對著來勢洶洶,船堅炮利的日本侵略者,我軍往往不能與其正面衝突,而是靠著智慧和意志取得一次次輝煌的勝利。而發生在1939年6月的“雙池遭遇戰”,則正是我軍憑藉智慧和意志擊敗日軍的經典一戰。而我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軍將領王耀南發現了日軍“白襯衫”的秘密。
今天,本期節目就帶您一起看雙池遭遇戰,我軍如何反敗為勝以及日軍白襯衫背後的故事。
1938年10月,日軍攻破堅守了4個月的漢口,武漢會戰宣告結束。經此一役,日軍雖然此時已佔據華中、華東諸多大城市,然而進攻方向卻由“自南向北”,轉向“自東向西”。部隊低迷計程車氣,華夏大地崎嶇的地形,都已使日軍無力再短時間內發動新一場大規模的進攻。自此,抗日戰爭進入到了“戰略相持”的階段。
然而,在雙方陷入戰略相持的背景下,我軍依然時時尋找著戰爭的主動權,必要時給予日軍迎頭痛擊:延安方面決定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中,需加強在山東地區的抗日軍事力量。因此,以八路軍349旅為主力,以晉西三支遊擊大隊為輔助力量而組成的115師獨立支隊在這一年宣告成立。而率領這一支支隊的,正是後來的開國上將陳士榘。他此前歷經江西蘇區反圍剿、直羅鎮戰鬥、平型關大捷等數場惡戰,是當時八路軍中十分富有戰鬥經驗的將領。
歷經百年時間的厲兵秣馬,115師獨立支隊的戰士們已是士氣高昂,隨時準備戰場上殺敵報國。而在這支部隊向山東挺進的過程中,途徑山西省紫金山一帶。陳士榘便決定,可令戰士們先在紫金山一帶抗擊日軍,消滅日軍有生力量後,再向山東挺進。
然而,正當115師獨立支隊向山西紫金山靠攏,並行軍至雙池附近時,卻忽然遇到了一支被日軍擊潰而潰逃的國軍。首先遇到這一支潰逃國軍的,是當時115師獨立支隊的工兵營,而帶領這一支工兵營的,則是後來的開國少將,我國的工程兵兵種創始人之一:王耀南。與陳士榘一樣,王耀南雖然在那一年僅有28歲,卻也是歷經三灣改編、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八路軍老將。年紀輕輕,卻有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
經過王耀南所在部隊的仔細盤問,他們得知:有日軍大部隊也在向雙池方向挺進,而雙池周邊的康城,也被大約有數千人的日軍部隊佔領。
這對於在向紫金山行進的八路軍115師獨立支隊來說,並不是什麼好訊息:因為在從國軍潰敗部隊那裡獲知日軍動向之前,我軍也派出了相應的偵察部隊,卻並沒有得知日軍動向的訊息,可見這支日軍攻勢迅猛,行動突然。而在向紫金山挺進過程中,雖然我軍制定了就地消滅日軍有生力量的目標,但是我軍向來對日軍作戰遵循的是“避實就虛”,硬碰硬並非是我軍的強項。
正當王耀南所率的工兵營準備向115師獨立支隊大部隊彙報情況時,又有一則壞訊息傳來:原來,陳士榘親率的二團二營部隊遭到了日軍的突襲。後經戰報得知,突襲陳士榘所率部隊的,是由日軍700餘人組成的騎兵大隊。雖然這支日軍騎兵大隊建制不全,但卻攜有野戰炮、機關槍等重武器。陳士榘和他身在的部隊,因遭日軍突襲而生死未卜,整個115師獨立支隊將因此面臨著群龍無首的危險。值此危難之際,王耀南臨時接過了指揮權,將率領115師獨立支隊上下戰士,打贏這場和日軍發生正面衝突的遭遇戰。
雖說在雙池周邊爆發的一場遭遇戰,讓我軍最初陷入和日軍發生正面衝突的不利境地。然而,看似先發制人的日軍卻難以擁有我軍的一項優勢:那就是對地形的熟悉程度。早在王耀南率領115師獨立支隊挺進紫金山之前,他就曾於1938年同樣在這一帶與日軍交戰。長年累月的戰鬥,讓他養成了對地形過目不忘的驚人本領。
時隔一年,王耀南依然能記起距離當時我軍陣地不遠處的毛家莊裡,有一條山溝可供我軍前行穿插至日軍背後,對日軍開展包圍。於是,王耀南便命令當時在115師獨立支隊中擔任二團團長的楊尚儒率領部隊,沿著毛家莊的山溝向敵人側後轉進。同時,王耀南親率一支部隊在正面拖住日軍的騎兵大隊,為楊尚儒的軍事行動爭取時間。
雖然這支日軍騎兵大隊的人數僅有700餘人,但是這支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強。與此同時,這支日軍騎兵部隊所攜帶的火力也是十分迅猛。因此,王耀南也就處處想著揚長避短,避免我軍劣勢,削弱敵軍優勢:於是,他下令我軍中一部分士兵用零星槍聲、支起帽子等方式吸引敵軍機槍掃射,另一部分士兵則重點對日軍的機槍手、炮手進行狙擊。這支700餘人的日軍騎兵大隊中相當一批老機槍手,斃命於我軍的冷彈下。新換上來的日軍機槍手和炮手在操作上不如老手,心理素質也遜色一籌,因此王耀南所率部隊面臨的危機也暫時得到了緩解。
就在此時,王耀南部隊所在地的另外兩支地方游擊隊得知了我軍面臨的情況,於是前來助陣,戰場的天平開始朝著向我軍有利的方向傾斜。只要假以時日,楊尚儒率領的二團對這支日軍大部隊實現繞後,勝利就定屬於我軍。隨著戰局的緩和,王耀南也終於可以到戰場上勘察日軍的細枝末節,尋找繼續為我軍爭取戰爭主動權的辦法:等到王耀南到達前線時,他意外地發現日軍竟然在此時脫掉了土黃色的軍裝,而改穿白色的軍裝進行作戰。
日軍這個動作,讓身經百戰的王耀南一時間也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日軍白色的冬季作戰服更適合在雪地隱蔽作戰,而雙池遭遇戰發生的時間則是在盛夏6月。在夏季時分的山西省,穿著土黃色或淺綠色的軍裝更容易在戰場上進行隱蔽,而白色的軍服則很容易在戰場上成為軍中狙擊手的靶子,可日軍為什麼都要換上白色的作戰服呢?
正當王耀南苦苦思索時,他忽然注意到在戰壕中我軍戰士的衣服後背上,滲出一大塊汗漬,這讓他一時間恍然大悟:原來,日軍穿著白色軍服,並不是因為追求作戰隱蔽,而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受不了山西6月時的酷熱天氣——白色的軍服,吸熱快,散熱也快。日軍冒著被我軍狙擊的風險,也要圖一時涼爽,穿著這一身白色的軍服,從側面就能看出,日軍的部隊已經是沒有了繼續作戰的意志力。基於這樣的判斷,王耀南便做出令戰士們對敵軍開展反擊的決定,快速消耗敵軍體力,以解決這場戰鬥。
而此時在酷暑中備受煎熬的日軍,也想要速戰速決,於是雙方之間便在正面的戰場上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正面作戰。然而,因為日軍身著白色軍裝,在戰場上直接便成為了八路軍115師獨立支隊的活靶子,向我軍展開衝鋒的日軍在戰場上傷亡慘重。見衝鋒無法取勝的日軍於是又搬出了機槍,火炮等重武器,對我軍展開了規模更大的一輪轟炸,這輪火力轟炸比以往幾次作戰更加猛烈。
然而,向戰壕中回撤的115師獨立支隊戰士們將戰場上遺留的日軍屍體背了起來,當做“肉盾”來掩護自己撤回——而這則命令,也同樣源自於王耀南。在此之前,我軍繳獲日軍彈藥都是在戰場上卸掉日軍的彈藥夾,而不搬走日軍的屍體。然而考慮到特殊情況,王耀南便在戰場上下令“搬走日軍屍體,回到陣地後,再對彈藥夾進行拆卸”。經過一場正面作戰,我軍共繳獲了6挺歪把子機槍,100多顆手雷和5000多發子彈。
但遺憾的是,因為敵軍火力迅猛,我軍雖然在一場正面衝突戰中大獲全勝,卻未能完全消滅這支700餘人的騎兵大隊。而天色也逐漸暗淡下來,天氣也逐漸變得涼爽,考慮到營中日軍很有可能以逸待勞,見久戰不勝會聯絡其他部隊前來增援,因此王耀南便緊急命令楊尚儒帶領的二團先停止側後迂迴,另想其他辦法破敵。正當我軍準備另謀破敵的辦法時,這支日軍騎兵大隊卻忽然派人到我軍的陣地中提議“停火”
原來,這支騎兵大隊的作戰任務是追擊此前潰逃的國軍部隊,不料中途遭到我軍阻擊。如今經過我軍一天一夜的阻擊,這支日軍已不可能再追上國軍部隊。因此現在他們只想拿我軍戰士遺體來和日軍戰士遺體進行交換,然後各自撤回所屬部隊。
考慮到周邊可能存在日軍大部隊,且我軍已經獲得戰爭主動權的情況下,我軍便同意了這支日軍部隊的“停戰”要求,和日軍交換了雙方各自戰士的遺體。在雙方交換遺體的過程中,王耀南再次受到啟發,將工兵鏟改裝成擔架用來抬走我軍傷員和戰士的遺體。而在交換遺體的過程中,這支日軍騎兵大隊同樣感慨於我軍作戰的勇猛意志和人道精神,於是這些日軍在接過他們自己士兵的遺體時,紛紛向我軍敬禮。
最終,雙池遭遇戰以我軍的成功脫險而告終,在遭遇戰爆發一開始生死不明的陳士榘後來被發現也是安然無恙。然而,臨近遭遇戰結束的一場炮擊中,王耀南被日軍的炮火擊中,一塊彈片直穿他的腹部,傷及腸道,經過後方緊急搶救,王耀南才最終得以勝利脫險。
後經戰報統計,我軍在初期作戰劣勢的情況下,依然在此戰中消滅日軍部隊200餘人,使得裝備精良的日軍騎兵大隊無功而返,這都需歸功於戰士們英勇頑強的作戰意志,以及指揮員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們都是被我們歷史銘記的英雄,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永遠的驕傲。
參考資料:
[1]《王耀南迴憶錄》
[2]《八路軍115師暨山東軍區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