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52年夏,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對峙,雙方在進行和談的同時,也進行了殘酷的拉鋸戰。
8月2日這天,志願軍第39軍第115師代理師長王扶之正在指揮所裡和參謀們研究作戰情況,隨軍的新華社記者劉鳴在趕寫戰地報道。
當時的志願軍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坑道體系,第115師的指揮所就在一個坑道里。
忽然,美軍幾架B-29轟炸機,對著第115師的坑道指揮所,將成噸的重磅炸彈傾瀉下來,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黃土變成了焦土,岩石變成了粉末。
說來也巧,美軍的一枚重磅炸彈正好命中指揮坑道的頂部,洞裡的代理師長王扶之等7人一下子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裡,師指揮所與39軍指揮所的聯絡也一下子中斷了。
師指揮所遭到美軍飛機轟炸,代理師長王扶之等人生死不明,當第39軍軍長吳信泉接到報告後,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像這種情況生存的機會十分渺茫,他急忙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彭德懷聽聞師長王扶之被活埋,心情也十分沉重,他命令志願軍總部派出工兵部隊全力營救,並做出指示:
“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王扶之他們搶救出來,萬一犧牲了,也要將其遺體挖出,運回國內。”
那麼王扶之到底是何人?為何彭德懷對王扶之如此器重呢?
王扶之,於1923年9月24日出生於陝西省子洲縣三眼泉樓砭傅家新莊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
也因如此,王扶之的父親因沒有文化吃了很多虧,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學點文化。
王扶之5歲的時候,母親病逝,他的父親只好到延安一個遠房親戚家裡打長工,這個遠房親戚是一個地主,父親用僅有的一點錢,將王扶之送到一個私塾裡面上了三個月的學,在私塾裡,他學會了“三字經”、“百家姓”。
也正是這三個月的學習,他學會了寫字,這也是他的文化啟蒙。
王扶之三個月後輟學了,他只好去給一個地主人家打工,有一天這個地主非常害怕,因為劉志丹領導的紅軍來了。
王扶之看到了大幅的標語:“打土豪,分田地。”
王扶之覺得紅軍是為窮人撐腰的隊伍,而且經常看見紅軍官兵給老百姓挑水掃院子,這使他對紅軍更親近了,他決定參加紅軍。
劉志丹的紅軍人數並不多,紅軍每到一處基本上都要擴紅,設立擴紅機構,王扶之來到紅軍負責擴紅的紅軍幹部面前,直接說道:
“我想跟你們到隊伍上,行不行?”
當時的王扶之年僅12歲,說話時一臉稚氣,擴紅的幹部一看是一個小孩子,問道:“你多大了?”
王扶之心思縝密,他來之前就考慮到年齡太小,紅軍不一定收,他立即機靈地反問道:
“你看我有多大?”
擴紅幹部仔細瞧了瞧王扶之,他雖然童宣告顯,但是個頭不矮,有1.6米多了,體格也不瘦弱,便問道:“有十六七了?”
王扶之嘿嘿一笑:“你猜得可真準。”
當時紅軍經常行軍,作戰頻繁,所以對紅軍的體格有一定的要求,擴紅的幹部當即就讓王扶之參軍了,將他分配在紅26軍“少共營”。
“少共營”裡的紅軍年齡都比較小,最大的也不過17歲,一般只有15、6歲,但像王扶之這種年齡的還是比較少見的。
“少共營”的小紅軍多數沒有受過教育,大部分是文盲,能寫自己名字的人都很少,而能寫字的王扶之一下子就突出出來,他很快成為紅15軍團的測繪員。
測繪專業是軍隊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專業,也是非常辛苦和危險的專業,紅軍在作戰前,要對地形測繪出來,比如多少距離,多少高度,水有多深等等,這對文化有一定的要求。
王扶之每次作戰前都認真測繪,作戰時一面參加戰鬥,一面給部隊講地形,這使他養成了非常好的戰場感覺。
抗日戰爭開始後,他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687團測繪股長,解放戰爭後期任第39軍第115師第343團團長,1950年隨第39團參加抗美援朝。
王扶之真正聲名遠揚,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雲山戰鬥中,為第39軍圍殲美軍騎1師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雲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安北道雲山郡政府所在地,是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有通向東北的雲溫公路,有通向西北的雲昌公路,通向東南的雲寧公路,通向西南的雲博公路。
總之一句話,雲山是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是一個戰略要地,如果我們攻佔了雲山,就能取得作戰的主動權,割裂敵人的軍事部署。
1950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已經完成了對雲山的三面包圍,可以隨時發起攻擊。第39軍共有3個師,即115師、116師、117師,共5.7萬多人。
要圍殲雲山城內的敵軍,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阻止敵人增援,二是切斷敵人退路。
這就要求第39軍派出一個團搶佔龍頭洞,因為龍頭洞是美軍增援的必經之路,也是雲山之敵後撤的道路之一。
第39軍有3個師9個步兵團,最後39軍決定讓343團完成這一任務,343團的團長正是王扶之。
第39軍原來準備在10月31日晚上19:30發動攻擊,彭德懷司令員將作戰時間推遲了一天。而就在10月31日這天,美軍第1軍騎兵第一師第8團隊戰鬥隊進了雲山城。
騎1師是美軍第1騎兵師的簡稱,它創建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為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開國時組建的精銳部隊,是美國軍隊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因而被稱為“開國元勳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該師戰功卓著,因而又有常勝師的美譽。
因為雲山城內的南朝鮮軍隊認為遇到了中國軍隊,要求後撤,於是美國讓騎兵1師進入雲山城後稍事休息,然後繼續向北進攻。
騎1師接到命令後,給騎8團配屬一個炮兵營,一個坦克營等分隊,組成一個團級戰鬥隊,其火力遠遠超過中國軍隊的一個軍,並命令騎8師立即到達雲山,然後穿過雲山直插鴨綠江邊。
當騎8團到達雲山時,騎1師騎5團到達了龍山洞,可以隨時增援雲山。
1950年11月1日上午,美軍騎兵第1師第5團派出的搜尋隊由龍山洞向北運動。擔負阻援任務的志願軍第115師第 343團發現美軍搜尋隊出動。立即由明堂洞向預定阻擊地域龍頭洞開進。13時許,該團先頭連搶佔龍頭洞以北的185.5高地,先敵開火,將敵擊退。
這是一個關鍵點,343團得手後,迅速展開於龍頭洞東北公路兩側高地,切斷了雲山至博川的公路,堅決阻擊龍山洞美第5團增援雲山。這也切斷了雲山之敵的後退之路。
1950年11月1日下午15時30分,志願軍對雲山城發起攻擊,雲山城內求援的電報不斷飛向騎1師師長蓋伊和第1軍軍長米爾本。
騎1師師長蓋伊和第1軍軍長米爾本,下了死命令給騎5團,必須立即衝破志願軍在龍頭洞的防線,救出騎8師。美第1軍軍長米爾本和騎1師師長蓋伊均親臨前線督戰。
騎1師是機械化部隊,騎5團集中火炮和坦克不斷衝擊343團的防線,但測繪出身的王扶非常好的利用地形優勢阻住了美軍騎兵第5團的進攻。
騎5團團長約翰遜上校,見久攻不下後親自上陣指揮衝鋒,在激戰中被1顆中國迫擊炮彈炸成重傷,美軍士氣大挫。
雲山之戰油畫
米爾本軍長,久久凝視著幾公里外的志願軍陣地,鐵青著臉下令:“我命令部隊放棄進攻,立即向南撤退。”
雲山戰鬥,是中美兩軍在朝鮮的第一次交手,在中國王牌軍39軍和美軍王牌軍騎1師的對決中,第39軍大獲全勝。
第39軍之所以能夠獲勝,一個關鍵點就是王扶之帶領343團阻止了美軍的增援,並且阻住了雲山之敵的退路。
王扶之因為在雲山戰鬥中的突出表現而名聲大振,後來他被提升為115師副師長,代理115師師長。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1952年8月2日,因為美軍飛機的轟炸,王扶之等7人被埋在漆黑的山洞,這令彭德懷非常著急,命令志願軍工兵部隊迅速營救。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所有人都知道,像這樣的情況,能夠生還的可能性很小,但挖了一段時間後,忽然從一個漆黑的洞裡飛出了兩隻蒼蠅,情況很快報到彭德懷那兒。
彭德懷說道:洞裡飛出蒼蠅,說明他們未死,快救人,一定要救出來。
工兵部隊經過30小時的奮戰,終於將王扶之等人救了出來,他們已經奄奄一息。
王扶之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我們正在研究戰況時,突然聽到一聲沉悶的巨響,山洞頂被重磅炸彈命中,我們7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裡。”
王扶之頓時失去了知覺,等他醒來時,四周漆黑一片,耳朵也嗡嗡直響,身邊好像被千斤重擔壓著,原來是炸彈爆炸時產生了的巨大氣流,將他一下子推到了坑道的盡頭,他被壓在碎石與亂木之中。
由於亂木的間隙,王扶之活了下來,但新華社記者劉鳴和3位師機關的同志當場就犧牲了。王扶之和其他2名倖存者,整整用了3個多小時,才掙扎著從碎石與亂木中爬了出來。
他們雖然暫時沒有生命之憂,但是他們很快就陷入了危險之中,因為他們與外界的聯絡隔絕了,從裡面沒有辦法出去,首要的問題是要讓洞外的戰友知道洞內的人活著。
王扶之摸黑找到了指揮所的電話,然而電話線已被炸斷,根本無法和外界聯絡。
他們又用力敲打臉盆、水桶、飯盒等物品,雖然在裡面聽起來很響,但是在外面根本聽不到,一切都無濟於事。
這裡分不清黑夜和白天,他們感到洞內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呼吸也越來越困難,而且山洞裡沒有一點乾糧和飲水,人餓一兩天沒事,但如果長時間不喝水,人就會渴死。
王扶之命令把尿留著,並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救命。
雖然王扶之等3人都身經百戰,都想過了死,他們都沒有多少恐懼,但都感覺這樣的死法太憋屈,要死也要死在戰場上,死得轟轟烈烈。
3個人沒有了力氣,他們連坐的力氣都沒有了,都躺在坑道里等待著死神的來臨。
就在幾個人感覺絕望的時刻,他們忽然聽到了山洞的另一頭傳來微弱的聲音,剛開始以為是出現了幻覺,但細聽之下發現不是,而是鍬、鎬碰撞石頭的聲音,聲音也越來越清晰。3人頓時來了精神。
而洞外的官兵無法知道王扶之等人的死活,這個地方挖掘的難度很大,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他們都感到王扶之等人凶多吉少。
儘管如此,負責挖掘的工兵連長告誡挖掘的官兵,一定要注意觀察洞內的生存徵兆,一定不要放過蛛絲馬跡,當一個戰士一鎬下去後,出來一個洞口,竟然從裡面飛出兩隻蒼蠅,這使官兵們大喜過望,當即將情況上報彭德懷司令員。
彭德懷司令員透過2個蒼蠅判斷王扶之沒死,讓他們加快進度,工兵連的戰士經過30多個小時的挖掘後,終於將王扶之等3人救了出來。
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滿頭大汗、個個神疲力竭的戰友們,王扶之與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熱淚縱橫。
事後,王扶之回憶起當時的事情感嘆道:“要不是洞中兩隻蒼蠅飛出,我這條小命早完了。可惜的是我沒記住那位工兵連長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他。”
從此以後,王扶之對於人們非常厭惡的蒼蠅從不拍打, 並把它們稱為“救命恩人”。
王扶之於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5年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截至到2020年12月,在世開國將帥僅剩6人,而王扶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8歲高齡,祝願老將軍身體健康。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