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秋,有一群佩帶著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徽章的日本軍人,正垂頭喪氣地在遼東山區徘徊。這支 200 多人的日本飛行員,在日本天皇宣告投降後,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順利回到日本。
當時的情況是,蘇聯政府已於8月8日宣佈對日作戰,百萬蘇聯紅軍向盤踞在我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
而就在8月10日到11日,朱德代表八路軍向所有武裝部隊連續釋出了7 道命令,要求八路軍"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隨即,冀熱遼的八路軍部隊分3 路向熱河和遼寧挺進。
時任冀熱遼十六軍分割槽司令員的曾克林,率兩個團及部分朝鮮義勇軍共約4000 人,從冀東出發,越過長城,於8 月 30 日攻佔山海關。之後一路收復綏中、錦西、錦州,於 9月5 日抵達瀋陽,成為我八路軍第一支進入東北的部隊。
進駐瀋陽後,我軍改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 併成立了瀋陽衛戍司令部,由曾克林任司令員。
中央同時作出了“向北發展, 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決定成立由彭真任書記的東北局,並決定從各解放區抽調 10 萬部隊開赴東北,收復東北失地,接管日偽政權,收繳敵偽武器和人員,維持社會秩序。
一、
當時在瀋陽附近的遼陽奉集堡機場,駐紮著前文提到的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這是日軍一支裝備有重型轟炸機、高階教練機的飛行部隊,其任務是為日軍訓練優秀的飛行員。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這個飛行大隊雖然惶惶不可終日,但他們並不願意投降,而是在大隊長林彌一郎的帶領下逃出了瀋陽,流竄到本溪境內的大山中。
這個林彌一郎1912年生於日本大阪,曾任熊谷飛行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的飛行教官。一九四一年奉命來到中國,加入日軍第54戰隊,多次與中國空軍交戰,由於戰績突出,很快擢升為第四飛行大隊隊長。
此人飛行技術嫻熟,治軍有方,其所率的第四飛行大隊是日本關東軍空軍精銳。
第四飛行大隊有三百餘人,各種飛機四十六架。除了與中國空軍作戰外,它還擔負著訓練從其他兵種調來的日本空軍初級指揮官和飛行員的任務。可以說,這支飛行大隊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罪行。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第四航空隊與所有關東軍一樣驚慌失措。林彌一郎把多次召集全體官兵開會,討論何去何從的問題。
許多日本人受到軍國主義思想洗腦多年,又相信了日本政府的宣傳,認為向共產黨和八路軍投降,便會被送去充當苦力甚至被處死,根本不願意向我軍投降,而是企圖躲過我軍和蘇聯紅軍的包圍,想辦法回國。
1945年九月初,第四飛行大隊在林彌一郎的率領下離開駐地,逃到遼寧鳳凰城一帶。經過偵察,他們發現自己已進入了八路軍和蘇聯紅軍的包圍圈中,於是林彌一郎第四飛行大隊就地潛伏,人員分散到附近的各個村落,靜觀局勢發展。
這些狼狽逃竄的日本人,在逃跑的時候並沒有帶多少給養,所以很快便斷了糧。這天下午,第四飛行大隊路過一處苞米地,日本兵發現了已經成熟的苞米,一個個大喜過望。
這些飢腸轆轆的日本兵爭先恐後地衝進地裡,掰下生苞米就啃,一邊啃一邊大喊大叫,彷彿看到了救星。林彌一郎也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這時也顧不得“日本武士”的面子,也擼起袖子加入了掰苞米的隊伍之中。
這片苞米的主人,是附近上湯山村的村民。村民們很快發現了這群日本人,於是報告了附近的東北人民自治軍。
當時在這一帶活動的,是我十六軍分割槽二十一旅。接到群眾報告後,二十人旅立即向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了報告,"東總"決定由二十一旅組織精幹的談判小組,去勸降這支日軍。
我方談判小組由十二連指導員聶遵善為組長,帶著一名翻譯和幾名隊員很快來到了上湯山村,與林彌一郎展開了談判。一開始,林彌一郎等人深感罪行嚴重,顧慮重重。
聶遵善告訴林彌一郎,他和他的手下已陷入我軍重圍,投降是唯一的出路。接著他又向日軍交代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告訴林彌一郎:戰爭結束了,只要你們放下武器,我們八路軍一定會以禮相待。我們八路軍言出必行,希望你們不要有顧慮!
林彌一郎與手下日軍商量了一會,感覺大勢已去,頑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條,於是決定向我軍投降。我方談判小組隨即為這支日軍選定了一個受降地點,約定第二天由林彌一郎把隊伍帶到這裡,向我軍交出武器。
- 二十一旅的受降代表提前到達受降地點。當林彌一郎和手下來到時,我軍要求日軍把武器和飛行裝具放在指定的地上,接受第四飛行大隊的投降。
- 受降儀式很簡短,但氣氛很友好,林彌一郎感慨地說:"我們投降時,沒有看見一個端著刺刀的八路軍戰士,八路軍也沒有對我們使用‘解除武器’這個詞,而是用‘交出武器’這個詞,避免使我們感到難堪, 想得太周到了!"
二、
10 月上旬的一天,曾克林在分割槽司令部召開了一個歡迎會,歡迎林彌一郎的第四飛行大隊向八路軍交出武器。曾克林重申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表示我軍絕對保證日本兵的生命安全,要求他們回到遼陽奉集堡機場看管和維護好飛機。
曾司令員還給日本人準備了 5 頭牛和 50 只羊,林彌一郎感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林彌一郎發現八路軍真的是言出必行,不但沒有虐待他們,還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生活用品,還給他們送來了黑土地上的優質大米和牛羊。
而八路軍自己,吃的可都是高粱和苞米,很少能吃上肉。這讓這些日本人深受感動,聯想到自己以前在中國犯過的罪行,不少日本人深感慚愧,紛紛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
受降儀式過後不久,東北抗日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邀請林彌一郎赴瀋陽赴宴。很多日本兵還是有些不放心,反對林彌一郎前往瀋陽,認為八路軍這是要在瀋陽把林彌一郎殺掉。可是事已至此,林彌一郎怕自己不去會連累下屬,只得提心吊膽地隨同八路軍的代表來到瀋陽。
其實林彌一郎想多了。彭真、林彪等東北局的領導同志得知有一隻日本航空兵向我軍投降後,認為這些日本人正是我軍急需的航空人才,如果能爭取過來為我所用,必將在將來為我軍的航空兵發展做出貢獻。
所以東北局的領導這才邀請林彌一郎赴瀋陽赴宴,想爭取他投入人民的懷抱。
早在建黨不久,我黨便高瞻遠矚地發現,飛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戰爭的面貌,空中戰場已經成為與陸上戰場、海上戰場相併列的獨立戰場,空中戰爭的勝負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決定戰爭的結局。所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開始著手培養自己的航空人才。
1924年9月,廣東國民政府在廣州大沙頭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廣東軍事飛機學校,中國共產黨便開始選派黨內優秀人才進入該校學習。後來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黨對航空人才的培養工作在白色恐怖之下一度陷於停滯。
1937年4月,紅軍西路軍餘部左支隊在李先念的帶領下進入新疆。在陳雲的積極活動下,一部分同志進入了新疆航空隊學習。這些人也是我黨第一批自己的飛行員。他們畢業後,大多留在新疆航空隊工作。
正當我黨為建立自己的空軍而努力時,主政新疆的軍閥盛世才卻突然翻臉,先是將這引起人全部軟禁,後又投入監獄。經中央大力營救,130名新疆航空隊的中共學員回到了延安,並立即投身到了建設人民空軍的偉大事業中。
在這些人回延安之前,中共並沒有正規的空軍。我黨的第一架飛機,是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
三、
1930年3月16日,鄂豫皖邊區陳家坪的上空,突然傳來了轟隆隆的馬達聲和群眾的呼喊聲。一架銀灰色的國民黨飛機降落在了陳家坪的草灘上。紅軍立即包圍了飛機,生擒了飛行員龍文光。
這是一架奉命由漢口飛往開封r 美製“柯塞”式飛機,由於大霧迷失方向油料耗盡而迫降陳家坪的。後來經過教育,龍文光同意參加紅軍,成為人民軍隊的第一位飛行員。
紅軍繳獲飛機的訊息很快傳到了敵人耳中,敵人派大軍向陳家坪撲來,企圖炸燬飛機。根據徐向前的指示,紅軍把飛機拆開,以螞蟻搬家的方式把它運到了特委所在地新縣。
徐向前親自為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還專門設立了航空局,由龍文光任局長。此後,“列寧”號多次參戰,為紅軍建立了不少功勳。
1941 年,中央在延安成立了航空組,進行航校的籌建工作。但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一目標一直沒能得到進一步的實現。
1945年,中央準備在東北創辦一所我們自己的航空學校,為建立自己的空軍打下基礎。中央任命常乾坤為航空小組負責人,這個航空小組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足跡遍及東北三省,搜尋到各種飛機120多架,油料800多桶,各種裝置物資2800多馬車。
裝置有了,缺乏教官成為建立航校的另一難題。此刻受降了這樣一支日本空軍技術部隊,是一個歷史機遇, 不容錯過。
利用日軍遺留下來的飛行技術力量, 培養自己的飛行員, 建立人民空軍,是利用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個大膽設想。報請中央批准後,東北局書記彭真和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伍修權於十月中旬,在瀋陽"東總"司令部裡接見了林彌一郎。
伍修權向林彌一郎講了準備留他們協助我軍創辦航空學校的意願,彭真看到林彌一郎聽完還有些顧慮,於是開導他:
中國共產黨人一貫認為,日本侵華戰爭的責任應由日本軍國主義去承擔,不是像林彌一郎這樣的一般日本軍人承擔。中日兩國人民都深受戰爭之害,希望他你們能留下來,協助我們籌建航校,建立空軍。
林彌一郎做夢也沒有想到八路軍的大官會有這個想法。他半信半疑,結結巴巴地回答說:“可是,我們都是戰俘啊!”
彭真看出了他的心事,十分懇切地說:“你如果感到一時難以應諾,可以回去和部下商量後再決定。”
林彌一郎還是有些猶豫。他告訴兩位領導,現在日本已經戰敗,自己也失去了指揮權。所以要問問手下人的意見,如果同意的是多數人同意,他就答應;否則難從命。
接著,林彌一郎又提出了諸如尊重他們的人格,不以俘虜對待,提供生活、工作保證等方面的要求。彭真、伍修權同志對這些要求都一一滿足。
談話過程中,林彌一郎眼睛盯著伍修權身上的小手槍,突然說∶"伍將軍,是否能把這支手槍送給我作個紀念?"
伍修權毫不猶豫地從腰間取出小手槍,放在林彌一郎手中,真誠地說:“這支手槍伴隨我參加了萬里長征,它保護過我,是一支珍貴的有紀念意義的手槍,如果喜歡,我就把它送給先生。”
作為剛剛放下武器的敗軍之將,林彌一郎之所以向我軍首長索要手槍,顯然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想試探共產黨人對他們的信任。讓林彌一郎沒想到的是,共產黨人真的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自己這樣雙手沾過中國人民血腥的日本人也給予了充分信任。
望著伍修權誠摯的目光,林彌一郎深受感動,他“唰”地一下站了起來,說道:“既然貴軍如此信任我,我將竭盡全力……”
林彌一郎回到駐地後,把這次接見的經過告訴了手下。絕大多數日本人都表示:願為共產黨效力。
接收林彌一郎航空隊,我軍有部分幹部和戰士也很不理解。東北局領導們耐心地向同志們解釋:雖然林彌一郎等人是侵華日軍的一分子,對中國人民犯下過罪行。
但他們現在投降了,而且願意幫我們培養我們自己的航空技術人員,我們就不能把他們當作俘虜對待,而應當以老師相待。
我們的方針應當是:生活上優待,人格上尊重,思想上積極幫助,工作上嚴格要求。這些人究競能否盡力為我們工作,要看我們能否按照黨的方針政策做好教育爭取工作。
1945年11月中旬,東北局成立了航空委員會,林彌一郎也成為委員之一。當時,我軍手中僅有繳獲的日式各類飛機四十六架,其中只有十六架可以飛行,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林彌一郎和手下不少日本人主動為航空隊蒐集航材和航油。他們不辭勞苦,踏遍了東北三省的七十餘個機場,共蒐集到各種日式飛機一百二十餘架,航空發動機二百多臺,汽油數百桶,酒精二百餘桶,航空儀表二百餘箱,為航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46 年 1 月 1 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成立。全隊共有近 500 人,總隊長由東北民主聯軍的後方司令部司令員朱瑞擔任,林彌一郎被任命為正營級的副總隊長,他還親自給自己取了一箇中國名字叫“林保毅”。
就在總隊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時,隱藏在通化的國民黨特務們策劃了一場妄圖推翻民主政權的武裝暴動。林彌一郎手下有兩名日本人也涉嫌參與了這次暴動。
暴動平息後,這兩名被捕的日本人供出林彌一郎是暴動的頭目之一。林彌一郎因此被隔離審查。他隨身攜帶的那支伍修權贈送的手槍也被收繳。
當時有人認為林彌一郎死不悔改,應該予以槍斃。但總隊政委黃仍一感到事有蹊蹺,於是再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林彌一郎根本沒有參加那起暴動。
至於兩名日本人為什麼要誣陷林彌一郎,是因為在專案組審問時,他們回答自己的領導是林彌一郎,而專案組聽成了暴動的領導人是林彌一郎,造成了誤會。事情查清楚後,林彌一郎被無罪釋放,那隻伍修權贈送的手槍,又還給了林彌一郎。
四、
牡丹江是黑龍江省南端的戰略要地,日軍當年在這裡修建了相當多的軍事要塞,遺留了一些機場雷達航空器材和軍事設施。特別是日本人的海浪機場,跑道完好,導航雷達和機場照明設施也都保留了下來。
當時的海浪機場由蘇軍駐守,我方隨即向蘇軍交涉,隨後派出一個連線管了海浪機場。之後,東北局決定將東北航空總隊設在牡丹江。
東北航空總隊設在牡丹江,就意味著當時我方手頭僅有的9 架日式“99”教練機需要轉場,而當時我們沒有飛行員,這些投降的日本人是否可信?是否會把飛機飛跑?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黨委反覆研究,認為經過前期的思想教育和考驗,林彌一郎和手下的日籍教官普遍感受到我軍的信任,可以相信他們,把駕機轉場牡丹江的任務交給他們。而且當時國民黨軍進逼東北,形勢刻不容緩,我軍別無選擇。
林彌一郎得知共產黨如此信任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組織人對飛機進行了細緻檢查和試飛,還制定了幾個預案,並率先首飛。當他平安著陸牡丹江的訊號傳到通化時,航空總隊的領導們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轉場牡丹江後,1946年3月1日,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正式成立,代號“31部隊”。
林彌一郎任航校飛行主任教官,其手下一批日本飛行員也都成了這所航校的技術骨幹。昔日戰場上刀兵相見的敵人,變成了今日朝夕相處的戰友,彼此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49 年 3 月,航校領導去河北西柏坡向出席黨中央七屆二中全會,向中央彙報了牡丹江航空學校的情況。
毛澤東很是興奮,站起來對出席七屆二中全會的中央委員們說:“看到沒有?我們的人民空軍就是這樣在東北那麼一個遙遠的天邊飛起來了, 這得說是了不起! ”
1949 年開國大典,是人民空軍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由 13 名航校教官駕駛的飛機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中央、毛主席的檢閱,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人民空軍的誕生。
當天晚上,朱德和周恩來專門來到航校飛行員席前,代表毛主席向大家敬酒。朱德興奮地說:“現在我這個總司令是名副其實的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了! ”
員陸續歸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回國後,仍然懷念在中國的生活,把中國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鄉",表示要終生致力於日中友好。林彌一郎回國後也組織了第七航校校友會,多次來華訪問。
1986年,我國組織了紀念東北老航校建校四十週年紀念活動,林彌一郎作為特邀代表應邀出席。舊地重遊,他感慨萬千,表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為日中和平友好、為日中兩國人民世代友好而竭盡全力。
1999年8月14日林彌一郎病逝,中央發去唁電,稱他為"中國人民永遠尊敬的空軍之友"。今天我國擁有了一支在全世界都很強大的空軍,但我們也不會忘記,新中國空軍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有林彌一郎這位日本友人貢獻過力量。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