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在下被一款流量包“附體”,每月扣費20元。手機套餐所含流量,每月尚結餘不少,“附體”的流量包純屬浪費,於是,決定清除之。
撥打服務熱線,廣告語及音樂過後,傳來甜甜的聲音:“我是智慧語音助手小B。您可以說查流量、改套餐、辦理流量包;如需辦理更多業務,說更多業務;如需人工幫忙,請說人工……”我說“辦理流量包”,智慧回覆,只能購買,不能取消,而後轉“人工服務”,結果傳來“人工座席忙”……等待,等待;撥打,撥打。猶如被牽著鼻子轉起了圈兒,數十分鐘過後,終於接通了人工服務,回答:“辦理取消流量包業務,請到營業部櫃檯……”真真氣死我也!流量包“附體”時,怎麼不“請到營業部櫃檯”辦理呢?
其實,在下的遭遇頗具普遍性。最近媒體暴出,航空、通訊、電商等,凡跟消費者關聯緊密的服務行業,售後服務幾乎全面引入了“智慧機器人”。本來,人工智慧的應用,理應體現出高效、便捷、高品質的服務。然而,現實是,客服越來越智慧,解決問題卻越來越難——答非所問、漫長等待、步步設坎、操作陷入死迴圈等,高科技的利用,彷彿設了一道“防火牆”,擋在一線應付消費者的,是玩智障的機器人,你急也好,發火也罷,人工智慧統統不予理睬,語音依舊甜美,可是很難解決個性化問題。面對善耍“太極”的AI技術,消費者大有被愚弄之感,但也徒喚奈何。
試問,消費者心急火燎欲解決問題,線上搞不定,人又難找到,心裡是何等滋味?網上服務平臺,到底還有沒有人工值守?“誠信經營,服務至上”的從商靈魂,難道被利益打的魂飛魄散了嗎?固然,智慧客服的應用,節省了人力成本,然而,以企業省心省力,換來消費者費心費力,難道不怕用腳投票嗎?
智慧服務為啥玩智障?其根源在經營者的經營理念缺乏真正的服務意識,自認為對消費者充滿傲慢的底氣。機器完全取代人工服務,不可能提供貼心、優質、真誠的個性化服務。
透過智慧服務玩智障,似乎嗅到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腐臭味。(張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