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武學研究》
7、孫存周又指出拳之體用有形跡、意跡。形跡乃肢體作用之路線。意跡乃勁意控制之路線。形跡意跡兩者表裡相關,內外相應。意跡為端,形跡為始。意跡看虛而實,形跡看實而虛。如是,拳之體用,由此達化。此說能夠具體地指導練習者掌握中和、圜研、動靜、順逆等拳學至理。
按:這段話算是孫存周先生對形意拳中的“形意”兩字的具體解釋,形為形跡、為體、為實、為外,意為意跡、為用、為虛、為內,彼此之間互相關聯,即內外相合。平常行拳時要用意不用力,而達到高水平用時,則無意之中為真意。這種真意其實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有也有可能經歷過的,只是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而導致出現的機率很小,回想一下自己兒時或人生的某一刻,有時會不經意做了某個動作而產生令人吃驚的效果,那一刻就是真意。真正做到用時無意之中為真意,路很長。初練時用意只能是刻意,即強迫自己用意,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會由刻意到順意,再從順意到隨意,隨意到忘意,最後由忘意到無意,無意之意方為真意。初期帶著意去行拳是很累的,鄧文平老師就鄭曼青先生將楊式精簡成三十七式給出了一種可能性:即鄭曼青先生有時體能上不允許帶著意把楊式完整地操練一遍。當然老前輩們在改拳方面可能會有更高層面上的考究,我們不得而知。習者當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