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到當代,隨著數輪科技革命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產業革命的迅速推進,科技力量輻射的領域越發廣闊,科技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越發深刻,科技實力越發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併成為各國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在一定意義上,國家的科技發展程度越高則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或者說,文化自信中的科技自信維度愈加鮮明地展現出來。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國家科技的強大及由此帶來的科技自信,而一個國家文化的不自信則在很大程度預示著其科技實力及由此帶來的科技自信的欠缺。可見,文化自信與科技自信之間關聯甚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則促使這種緊密關聯得以大大擴充套件。因此,當代中國應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將文化自信建立在科技強國及由此帶來的科技自信的基礎上。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自信源於科技的自立與自強。科技的自立自強建基於強大的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根植於以自主創新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偉大實踐。因此,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增強和築牢中華民族科技自信的重要基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應以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及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強化基礎研究,重視成果轉化,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中國而不懈努力。我們尤其要運用新科技成果主動搶佔、積極佈局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探索以新一代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程序,實現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科技自信與制度自信的“雙輪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應更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解除其全力以赴進行科技創新的“後顧之憂”;為人才創造健康環境,讓其能夠在創新創造中脫穎而出。在全社會營造引才、聚才、用才、愛才、惜才的良好氛圍,使“學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譽”,為科技發展釋放人才創造力和創新潛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還應積極構建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技術研發和應用上擴大成果的普惠性,讓人民充分、平等地享受科技發展的紅利,使人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簡單重複、枯燥乏味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真正從事自由創造的勞動,過上物質富足、精神充裕的美好生活。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應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貫徹“雙迴圈”發展戰略。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自立自強絕不能拒斥開放合作,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開放是世界各國促和平、求穩定、謀發展的重要道路。中國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也絕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擴大開放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經濟發展“雙迴圈”的同時,科技創新也要進行“雙迴圈”。一方面,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創新道路,打通我國科技發展的內迴圈之路,才能找到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內生力量,找回科技自信的深厚底氣,找到科技自立自強的民族底色,建立文化自信的牢固基底,從而更好地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現再創新。另一方面,只有積極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才能及時將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從而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而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又能繼續提升我們有效運用全球創新資源發展科技、增強國力的能力。在如此內外迴圈的雙向互動中,中國的科技實力及由此帶來的科技自信才能得到實質上的增強和提升。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應堅持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將文化自信置於社會發展的整體系統中去考察,將科技發展、文化進步、社會和諧視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三重基礎。我們應清醒認識到,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並不是將文化自信的確立和增強純粹寄託在科技的發展進步及其帶來的科技自信上。我們既不能片面地認為純粹的科技發展會自然而然地帶來文化的自信,也不能單純地認為剝離了文化自信的純粹的科技自信能夠真正建立。實際上,完全脫離文化自信的科技自信是不可能建立的,或者說,完全喪失文化自信的國家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科技自信。而且,科技發展、文化進步、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向度,它們在根本上相輔相成、協同進退。我們既不能奉行科技決定論,也不能信奉文化決定論,亦不能主張社會決定論,而應積極推動三者的協同並進。唯有如此,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根本提升,國家才能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強國。在一定意義上,科技發展、社會和諧是文化進步的具體反映,科技發展、文化進步以社會和諧為根本保障,文化進步、社會和諧又以科技發展為重要支撐。鑑於此,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技、文化、社會文明基礎上的全方位自信,只有以科技發展、文化進步、社會和諧的牢固底座支撐起來的文化自信才能經久不衰。因此,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正確開啟方式,是奮力推動實現科技、文化、社會的協同發展和全面進步。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還應警惕滑入文化自負和文化自卑的兩極。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雖任重道遠,但前途光明。在此實踐征程中,我們應切實提高警惕,避免滑入文化自負與文化自卑的兩極。回望歷史,中華民族既吃過文化自負的虧,也曾遭受文化自卑的羈絆。文化自負導致近代中國一度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家和人民曾遭受無盡的屈辱。文化自卑致使屈辱中的中國人民一度揹負沉重的歷史包袱,在崎嶇的道路上艱難摸索著前行。曾經,文化自負與文化自卑疊加的兩股阻力拖慢了中華民族崛起、復興的步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應“以史為鏡”,“以史明志”,“以史勵心”,擺正文化自信的天平,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而是“自知”“自覺”地自信。一方面,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文化自信的建立,應杜絕“文化夜郎主義”。文化自負必然導致閉目塞聽,而閉目塞聽終將陷入長久的困境。對於在走向文化自信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滑入文化自負的極端。另一方面,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自信的實現,應徹底擺脫文化自卑。以文化和民族復興為目標的文化自信的實現,絕非一人一時之事,而是一項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長期事業,需要我們循序漸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文化自卑無法強國,文化自負亦無法強國,唯有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方能引領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當今時代,科技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國家繁榮的影響越來越大,科技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對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強大的科技實力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我們要將促進科技發展、增強科技自信作為實現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的實踐中,我們還應重視社會文明向度的其他要素對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發揮各要素在實現文化自信過程中的協同效應,同時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觀,避免文化自負和文化自卑。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