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萌萌,除了工作外,她很不情願和人打交道,原因是她經歷了多次真心被辜負的社交經歷,覺得與人相處很難。
萌萌講述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一位昔日的同事打電話和她傾訴了對另一位同行的不滿的過程中,她聽到一半時,就打斷了對方,迅速指出對方的不足,並且提出自己的建議。
顯而易見,萌萌的應對方式會讓對方心裡感到不愉快。
我們首先要明白,對方受到了你的批評,感到了自己被冒犯,自尊心受到損害。
對方和你傾訴,只是想找個人傾聽她內心的情感傷害。這個時候,她的感性大於理性,她此時最大的需求就是獲得安慰和認同,而不是事物的真相。
真相往往是殘酷的,理性上應該正視,但感情上卻挺難接受。
所以,在對方需要安慰和同情的時候,你指出了她的不足。即使你說得都對,但你觸碰到了對方內心最不願意面對的東西,激起了她的心理防禦。
心理防禦的方式有很多種:逃避、自欺、攻擊、替代、建設等機制。
這些心理防禦性機制,有些是消極的,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建設性防禦機制是最好的一類,它分為認同和昇華。
但是,大部分人面對被糾正和指責時,如果當事人的情緒處在激動的狀態時,很容易激起其消極的防禦機制,如逃避、攻擊等。
當我們消極的防禦性機制被啟動時,容易對人們說出的話產生誤解和不滿,甚至會記恨於心。
萌萌恍然大悟,她終於弄清楚了自己過去很多的未解之謎:不明原因的關係惡化。
在她的人際交往經驗中,不明原因的關係惡化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比如,她認為的“恩將仇報”:掏心挖肺的建議和幫助換來對方的遠離,甚至反目為仇。
去年,一位交往多年的同事打電話和她控訴前領導的不是,萌萌很不耐煩地回應道:告訴你多次了,你自己不計過去吃過的虧,還要上當。當即,對方就結束通話了她的電話。
人際關係的壓力促使萌萌越來越不願意和人打交道,連續的挫敗感使得她逐漸遠離人群,除非必要的交往。
即使在避不開的人際交往中,她也會緊張和擔心,擔心自己再一次地重蹈覆轍。
她的這種人際交往模式不僅存在於工作關係,也會影響到她的親密關係。她的兩次戀情均因為頻繁的感情摩擦,而主動放棄了。
當我們感到壓力的時候,我們將失去感知情感線索的能力。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人際交往中,壓力使得我們的注意力變差,我們不能像平靜時一樣去準確理解某種情境,在與他人交往中也會言行失常。
想要消除對別人的消極偏見,解決的方法就是:提高你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
它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的行為。
如果你缺乏共情能力,那麼就像萌萌一樣,很容易找出對方的不足,產生不滿,從而做出指責、批評的行為。
但是,注意的是,這不是你的錯誤和問題,它來源於你的早期經歷。
你所受到的傷害都被大腦儲存在情感中,這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以防止在未來你還要面對類似的傷害。
這種對痛苦的記憶的積存可能會導致某些特定後果,即消極模式,在你遇到壓力的時候,這種消極模式會被集中和放大。同時,它還會帶來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是一種功能失調的思考模式,它會引發很多壓力、焦慮和絕望。
因此,想要消除對別人的消極偏見,改善人際關係,就要提高你的共情能力,享受關係的愉悅感。
關注我,更多精彩等著你。
壓力管理:別把工作壓力帶回家,讓它在情感上控制你的生活
請你重視壓力,如果讓它無限蔓延,你會收到意料不到的重錘
生活中的心理學:應對焦慮的簡單法則,專注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