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目前,四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外長及海灣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正在中國訪問。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首次接待多國組成的高階外交代表團,也是海合會首次組織成員國外長集體出訪,彰顯它們對發展對華關係的高度重視,說明海灣國家做出戰略抉擇,邁出東向外交的關鍵一步。促成這次特殊時期訪問的動因以及此訪對中海關係的推動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022年1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江蘇無錫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舉行會談。
首先,發展戰略對接為雙方關係發展創造廣闊前景。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經濟互補性。海灣國家是中國最大的進口石油來源地,中國工業製成品和適用技術有效滿足了海灣國家的需求。2021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中海貿易額也首次逾越2000億美元關口,中國成為海灣國家最大貿易伙伴。
將經貿合作提升至發展戰略對接的高度,已成中海雙方共識,海灣國家甚至將對華合作視為未來百年國運所繫。在海灣國家看來,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和意願幫助它們完善基礎設施、實現工業化和經濟轉型的大國。因此,它們對“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等新融資平臺展現出濃厚興趣,積極尋求各自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吸引中國投資,助力經濟轉型。中海在能源上下游產業、製造業、高科技、新能源等新興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並開始探討第三方市場合作。
其次,海灣國家實施盟友多元化戰略。“9·11”事件以來,海灣國家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不斷遭受衝擊,海灣國家開始用多面下注的方式規避單一依靠美國的風險。
一是“石油換安全”這一盟友關係的底層邏輯不復存在。美國已實現能源獨立,2020年美國從海灣進口的石油僅為每天7萬桶,只佔其石油進口量的12%。
二是美國的安全保護被證明並不可靠。“阿拉伯之春”以來,美國在中東拋棄盟友的行為屢次發生,美國為海灣國家提供安全保護的承諾多次落空,這讓海灣國家認識到與美國的盟友關係正在空心化。
三是海灣國家是美國“價值觀外交”的主要受害者。美國借葉門戰爭、人權問題打壓海灣國家,放大雙方政治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觸動了海灣國家最敏感的神經,動搖了雙方盟友關係的基礎。
再者,中海關係克服了地緣政治敏感因素。近幾年,中海戰略合作一度遭遇挑戰,美國作為中海關係的外部變數為雙方戰略合作帶來嚴重干擾。美國正從中東戰略收縮,但懼怕留下的戰略空白被中國填補。因此,美國將中東作為中美博弈的新場域,持續向中東盟友施加壓力,逼迫它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企圖在中東拼湊反華聯盟。
海灣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作為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被美國視為在中東排擠中國的前線和突破口。一方面,美國要求海灣國家在涉臺、涉疆、涉港等問題上加入反華陣營;另一方面,美國企圖阻止中國與海灣國家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公開干涉雙方在5G、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關鍵領域合作。然而,海灣國家並未屈服於美國壓力,在有關問題上堅定支援中方立場。此次訪問可解讀為海灣國家再次亮明在發展對華關係上的立場,不願使自身淪為中美博弈的籌碼。
海灣國家與伊朗關係一向緊張,中國如何平衡與阿拉伯國家及伊朗的關係一直是中海關係難以迴避的挑戰。2021年,中國與伊朗達成25年長期合作協議,曾被認為打破了中國與二者關係的平衡。但海灣國家接受了中國與伊朗發展正常合作的現實,轉而尋求提升中海合作的機制化水平,致力於重啟自貿區談判,與中方達成類似的長期合作協議。這說明整個中東地區“向東看”已經是大勢所趨。
疫情形勢下海灣國家外長組團訪華,生動詮釋了中海關係務實合作如火如荼,戰略合作方興未艾。當然,中海關係也面臨機制化水平不夠高的問題。因此此訪期間雙方將恢復戰略對話機制,重啟自貿區談判,併為今年擬在沙特舉行的首屆中阿峰會做準備。更為重要的是,此訪也向那些試圖將海灣地區冷戰化的人和力量發出明確聲音,即用爭奪勢力範圍的老套路破壞中海合作已不合時宜。(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