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各方面工作都朝著制度化方向推進。
比如,在1955年的時候,經過多方稽核與評定,便舉行了首次授銜儀式,授銜自然有著一定的標準,需要綜合考慮授銜人在各個時期所立下的戰功。
簡單來說,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長級別的人物,後來才有機會被授予大將軍銜;若是在抗日戰爭年間,那麼至少也得擔任正團級的幹部,這樣才有機會。
這其中,就包含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叫劉子奇,作為升遷最慢的紅軍師長,他20年間一級未升,大授銜時難倒羅榮桓。
戰功赫赫,擔任師長一職多年
劉子奇於1900年出生於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早早便投身於革命之中。
從1930年開始,他便擔任了自衛軍瀏陽赤衛軍第二師的師長,還參加了攻打長沙的戰鬥,緊跟紅一方面軍的步伐。
不過從那個時候起,他感覺到自己能力不足,便主動要求去學校學習理論知識。
從隨營學校畢業以後,劉子奇的革命道路走得也比較通順,學成後便一路高升至湘贛軍區第二分割槽的司令員。
第二年,他開始擔任湘贛軍區第三師的師長。
從這個時候來看,劉子奇的職務還是相當高的,很多現在耳熟能詳的開國將帥名單中,在1930年前後,距離師長的位置還非常遙遠。
不過,當時的劉子奇根本沒有想到那麼久遠的事情,他每一步要做的,就是完成好自己手頭的工作,其他的事情根本也不重要。
結果,1933年出任湘贛軍區第三師師長的劉子奇,在第二年又擔任起了十八師五十三團團長的職務。
他本人對於職務的相關事情並沒有太大興趣,只想透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指揮水平,不然,他當初也不會主動去學習,出來後又從團長一路幹到師長。
在紅軍時期,劉子奇參加了多次反“圍剿”作戰,並且還率部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1936年,他開始擔任紅六軍團第五十一團的團長,結果在同年7月又擔任了第十八師的副師長,隨後又擔任了代理師長,並最終率部來到甘肅會師。
到這裡,這份履歷已經堪稱傳奇了。
劉子奇經歷了幾起幾落,到頭來還是一位師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劉子奇自己總是主動在戰爭中不斷學習,把機會讓給更多有能力的人。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劉子奇便去擔任了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的參謀長,這段履歷也不難理解,在國共結束了內戰共同抗日以後,所有軍官的職務基本上都下調了一級。
這個旅所有人都不該陌生,他們就是赫赫有名南泥灣的開墾者,也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點名表揚。
三五九旅的旅長,正是大名鼎鼎的王震,他在新中國的第一次授銜儀式上,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而當時的三五九旅下面有幾個團,比如劉轉連、文年生和彭紹輝,在後來也是兩個中將外加一個上將的陣容。
在這段時期,劉子奇的職務比他們倆都要高,在抗日期間,他也參與了多次反“掃蕩”戰爭,為保證革命根據地的安全立下赫赫戰功。
到了1940年,他再次憑藉自己優異的表現升任為冀中軍區第四分割槽的副司令員的職務。
此時的劉子奇,還想要繼續深造,於是在1942年,他便進去了中共中央黨校一部繼續學習,學成歸來後,組織讓他一晉察冀代表團的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在七大後,他擔任了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割槽司令員和地委委員的職務。
有一種說法是,真正讓劉子奇和其他開國上將、中將甩開距離的,便是解放戰爭期間。
在抗戰勝利以後,劉子奇便跟隨部隊開赴東北作戰,那會東北是重要的工業產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毛主席早就預料到了國民黨必然會在東北地區做很多動作,於是命人先行做打算。
劉子奇從1945年9月開始擔任哈爾濱保安司令,後來還擔任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松江軍區第三軍分割槽司令員的職務。
第二年2月,他開始出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第二十旅旅長的職務,在任職期間,他率部參加了多場重要戰役,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
在解放戰爭的末期,他又重新回到了師長的位置上,擔任了四野第一六五師的師長。
從土地革命時期的師長,到解放戰爭打完還是師長,這種情況確實不太多見,不過,劉子奇的每一次升降都有當時特定的原因,不過,結局依舊擺在這裡。
如果認為劉子奇的戰爭生涯就這麼結束了,那就錯了。
這位久經戰場的老將,在1951年6月成功擔任了湖南軍區的參謀長,劉子奇升官從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的。
1952年7月,他開始擔任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這也是他在軍事生涯中最高的職務。
評定難道羅榮桓,最終仍是將軍
軍銜評定是有一個大概的標準,脫離這些標準的話,通常都是一些在某些戰役中立下大功的人,比如在中原突圍中使部隊轉危為安的皮定鈞,就被破格晉升為中將軍銜。
真的要按照資歷走,那麼劉子奇至少都是中將軍銜,可按照當時的職務,被授予少將都有點勉為其難的感覺。
當時羅榮桓主要負責這方面的工作,經過慎重衡量,組織最終決定授予他少將軍銜的職務。
可能也是沒有很大的軍功,最終影響了他的升遷。
所以儘管經歷了幾次職務調動,但是多年來一直盤旋在團長和師長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
羅榮桓在給他定為少將軍銜的時候,也犯了愁,他當時很多部下都是新中國的少將、中將,有的還擔任了上將的軍銜,這恐怕有點說不過去。
而且,他還是一位老同志了,從底層一路摸爬滾打上來,非常不容易,如果定得太低,會不會讓他有意見。
保險起見,羅榮桓還是決定親自去找他談一談。
在見到劉子奇以後,羅榮桓跟他說了事情的原委,也說明了組織在評定軍銜方面的難處,組織上也希望徵求一下他的意見。
劉子奇當場就表了態:“無論什麼樣的軍銜,我都能接受。”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1955年,劉子奇成功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縱觀他這一生,起步也算是相當的高,可是在後來的軍旅生涯當中,也有更多人比他更加出類拔萃,反而將他顯得有些平平無奇。
只能說,那個時代實在是人才輩出,亂世出英雄,正好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寫照。
他的履歷在眾多上將、中將之間,也不差但也不出彩,前面還有很多名將在“排隊”,排著排著,似乎就沒了劉子奇的位置。
可劉子奇這麼多年來似乎一直沒有變過,這也是他的獨特風格。
無論打了什麼樣的仗,回來以後從來不炫耀,也更不會去邀功請賞,他只是一直在默默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從來不在意官職的高低。
如果他在意著軍銜高低的話,當年他就不會主動前去學習,放棄了師長的職務,再從團長開始做起了。
這件讓羅榮桓頭疼的事情,最終也被劉子奇的爽快輕鬆化解,他對於很多將軍來說都是革命前輩,這也為評定軍銜時的其他人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從某種角度來考慮,作為一名前輩,劉子奇的境界似乎比普通人要更為高遠,從走上這條道路開始,他就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不在乎功名利祿,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他希望的是更多像他一樣的貧民百姓能夠生活在一個太平的世界當中。
正是因為無數像劉子奇這樣的老前輩,新中國在前進的路上也會越來越輝煌,他們正是那一堵堵堅實的城牆。
無論是元帥也好,是普通計程車兵也罷,他們為了新中國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並沒有因為軍銜的高低而改變。
此外,劉子奇在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時候,還榮獲了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以及一級解放勳章,能同時獲得三枚勳章的將帥也並不多見。
在授予軍銜這件事上,也有無數將軍表現出了自己的豁達,按照他們的話來說:和犧牲的戰友們比起來,自己已經非常幸運了。
而自身能力究竟如何,也不該從幾枚勳章中全部體現,稱號只是為了讓一些不認識、不瞭解的人去更多地瞭解一個人,而稱號也並不代表一位將軍的全部實力。
比如,在長時間擔任師長之後,劉子奇在東北迅速去維護哈爾濱的治安,這跟打仗又是兩碼事,可在這段時間裡,劉子奇依舊能把組織交代的所有工作做好,並且上手迅速,這也從側面代表著,正是因為長時間的磨練,才能讓劉子奇在做任何工作的時候都能夠迅速得心應手。
二十多年的師級幹部,也讓劉子奇在軍史中成為了一個無位元殊的存在。
這位老師長在1963年退休後,依舊每天都會翻看報紙,關心著國家的各種大事,在退休後他也迅速回歸的普通人的生活,直到1976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