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一分預防勝過十分的治療。”有鑑於此,精神病學領域繼續致力於識別精神疾病的早期指徵,以便開始早期治療,這已被證明會對許多精神疾病的結局產生積極影響。
事實上,我們亟需延遲或預防精神疾病發作的預防策略,特別是在高危人群中。在2項meta分析中,研究人員將失眠症作為新發重度抑鬱症的潛在預測因子,結果其比值比(ORs)為2.3至2.6。失眠是一種與睡眠發作和/或連續性有關的慢性問題綜合徵,與日間功能受損有關。
Hertenstein及其同事對縱向研究進行了系統、定量的回顧,調查了基線失眠(包括夜間和日間症狀)是否與隨後的精神障礙發作相關。研究作者搜尋了PubMed、Medline、PsycInfo和PsycArticles中的文章,以及研究的參考文獻和最近的大會摘要。
縱向研究的納入標準包括:根據訪談或問卷(包括夜間和日間症狀),對診斷為失眠的成年人進行至少12個月的隨訪;精神障礙的診斷透過臨床訪談或自評問卷進行驗證;並且排除基線時患有除失眠以外的精神障礙的參與者,或者基線時對精神病理學進行控制的研究。資料採用隨機效應meta分析。計算了單個精神障礙以及共病的所有精神障礙的效應大小(ORs)。
確定了13項研究,包括基線時181798名參與者和最後一次隨訪時133967名參與者的總樣本。這些研究包括10個抑鬱症樣本、6個焦慮症樣本、2個酒精濫用樣本和1個精神障礙樣本。平均隨訪時間為61個月。
結果發現:
- 基線失眠與抑鬱(OR,2.8)、焦慮(OR,3.2)、酗酒(OR,1.4)和精神病(OR,1.3)發生機率顯著增加相關。
- 在彙總的所有研究中,基線失眠與精神障礙機率顯著增加2.6倍相關。
- 有證據表明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在大多數個體研究中,偏倚風險被評定為中度。對於抑鬱或焦慮,沒有顯著的偏倚證據。
- 沒有證據表明研究持續時間緩和了這些關聯。
- 在基線時無任何精神障礙受試者研究的亞組分析中,該模式依然成立。
作者得出結論,基線失眠與精神障礙發生率顯著增加有關。對這些關聯的潛在解釋包括大腦過度覺醒、神經可塑性和情緒調節。
薈萃分析的一個優點是,夜間和日間失眠症狀均需要納入,與當前診斷標準一致。作者指出,觀察到的時間關聯並不能進行因果歸因,但這些發現提高了治療失眠以預防精神障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