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最終由民主黨候選人、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比爾·克林頓勝出,擊敗了時任總統喬治·H·W·布什(老布什)。
克林頓與戈爾
1、選舉背景
199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世界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鉅變,蘇聯解體,兩德統一,冷戰告終,海灣戰爭結束,美國軍事力量和世界警察的國際地位得以確立。
美國國內則面臨著一系列深刻和現實的問題,美國正處於自1980年代以來的深刻經濟衰退中,失業率很高。此外,國家赤字持續增加。很多美國人對他們的未來表現出悲觀的態度,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
克林頓vs老布什電視辯論
2、總統候選人
共和黨:由於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取得勝利,雖然受到共和黨黨內的挑戰,但是總統喬治·H·W·布什(老布什)和副總統丹·奎爾仍然輕易得到了共和黨的再度提名,在民主黨尚未選出候選人參選前,老布什顯然佔了上風。
民主黨:在民主黨方面,當時,由於民主黨內很多大佬認為剛經歷過海灣戰爭的老布什似乎鐵定連任,讓眾多民主黨重量級戰將打了退堂鼓,在蜀中無大將的情況下,饒有聲望卻資歷較淺的角逐者有了機會。當年競爭民主黨提名的除了克林頓,還有六位,都不是民主黨內的元老,媒體戲稱他們為“七矮人”。雖然克林頓在全國第一場初選中輸了,但他後來居上,贏得了民主黨提名。
克林頓宣誓就職
1992年7月9日,在黨內初選中獲勝的克林頓選擇了參議員阿爾·戈爾作為他的競選夥伴。最初許多人都批評這項選擇十分不明智,因為戈爾就來自於與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納西州,兩州皆在南方,違反了正副總統候選人來自不同區域的傳統選戰策略。但是現在看起來,許多人認為戈爾在1992年的選舉中也是克林頓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兩人的年輕特質給予了選民一個清新的印象。
無黨籍:德克薩斯州富商羅斯·佩羅。此人以計算機和資訊處理起家,以政府對經濟處理無能和聯邦赤字為議題,成功獲得50個州的簽名參加選舉,獨立參選總統。
克林頓與老布什
3、選舉策略
老布什:由於過去和前蘇聯進行軍備競賽,1990年美國已出現2200億美元的赤字,是1980年的三倍。老布什認為解決的良方是減少政府開支,但在以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壓力下,布什最終只能選擇加稅來解決赤字問題。這一舉動違反了他的競選承諾:在1988年參選時老布什曾說:“聽好了,不加稅”。在老布什任內,美國還曾經歷過一段長達六個月的經濟衰退,失業率跳升至高位,使美國聯邦政府福利開支大為增加。至1992年失業率已上升達7.8%,是自1984年以來最高的水平。在1990年一次記者會中,老布什稱他比較喜歡處理外交政策多於國內經濟問題。這一番話被外界視為老布什愛打仗卻漠視經濟的證據。
克林頓:克林頓的競選策略專注於國內議題,特別是當時陷入低谷的美國經濟。他的競選總部曾經張貼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標語攻擊老布什:“笨蛋,問題是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
4、選舉結果
選舉人票:老布什得到168張;克林頓則取得370張選舉人票,贏得32州;羅斯·佩羅0張;
全國普選票:克林頓43%;老布什37.5%;羅斯·佩羅18.9%。
圖片來源於網路
民主黨的當選人克林頓並沒有取得過半數普選票(43%);羅斯·佩羅的獨立參選某種程度上瓜分了時任總統老布什的選票,導致老布什的連任失敗。實際上老布什只和克林頓相差六個百分點,假使羅斯·佩羅沒有參選,老布什仍有機會勝出。
老布什因國內經濟蕭條而敗給克林頓,結束了共和黨12年的執政。
五位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