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里有一天會消失嗎?
阿里有一天會消失嗎?
它曾靠一己之力改變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生態,又是如何在資本的裹挾下,從手握寶刀的屠龍少年化身惡龍的呢?
今天我們聊聊阿里金融的前半生。
26年後,當螞蟻金服被暫停上市,馬雲或許會想起自己曾因借不到3萬塊錢被迫去賣襪子的那段時光。
08年次貸危機席捲全球,商業巨頭舉步維艱,淘寶上的中小商家更是彈盡糧絕。
這時坐擁阿里的馬雲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創辦海博翻譯社的窘況,不禁感慨:
不但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還要讓天下的中小商家沒有難借的錢!
中小商家借錢難,到底是誰的錯?
其實金融的本質是解決資訊不對稱。
小微企業操作不規範、財務不公開,抵押物不明瞭,是典型的資訊窪地。
可對銀行來說,要借錢出去,最重要的是控制風險。
無論誰來借錢,借幾萬還是幾百萬,流程全都一樣:
從風控、線下盡調、抵押再到合同面籤,每筆成本起碼在2000塊以上。
小微企業的經營缺點,註定了銀行風控做不到資訊對稱,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銀行就是在做虧本買賣。
更何況他們通常借錢金額少,次數多。
幾萬塊去進批貨,半個月就能還上,沒過多久又得繼續借。
這樣的業務,銀行自然不喜歡。
於是,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平均時間有4年之久,但當時,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年。
這事兒難道就無解了嗎?
2
小額貸
反觀我們的鄰居孟加拉國:
早在1983年,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鄉村銀行”,專門給本國的貧困人口發放小額貸款;
他們因此榮獲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鄰居靠放貸扶貧拿獎的美談,讓有“諾獎情結”的中國人是好生羨慕。
2009年,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站在馬雲面前,大手一揮,把同樣的雄心壯志,寫進了PPT的第一頁。
馬老闆也趁熱打鐵:既然想拿諾貝爾獎,阿里小貸,未來只能做100萬以下的貸款。
奔著解決金融行業資訊不對稱的初心,握著對小微企業發展更好的夢想,阿里人就這樣踏上了征途。
但欲渡黃河冰塞川。
首先,客戶關,就難過。
之前跟阿里合作的銀行,覬覦的都是阿里的大客戶,做的都是百千萬級的貸款。
小微企業百萬級以下的貸款,過去只有高利貸敢碰。
行長們聽到阿里的決心,紛紛面露難色,顧左右而言他。
這還不算什麼,網貸系統沒做出來前,聊這些都是紙上談兵。
貸款系統要求非常高,但凡轉賬金額的小數點往前或往後挪一位,損失跟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以前銀行處理轉賬,用的都是IBM、甲骨文、EMC這些國際巨頭的配套系統:
阿里自己依賴IOE也像依賴氧氣一樣。
這些系統雖然厲害,但是太貴。給小額貸款上這種系統,太虧了。
思來想去,馬雲拍板,讓阿里內部自己搞。
湊巧的是,那時阿里內部剛好在做代號“飛天”的雲計算專案,可以用到貸款服務裡。
但這時阿里雲誕生沒多久,全是毛病:系統不穩定、速度太慢、程式碼總出問題。
連阿里金融自己的員工都吐槽:“明明可以坐高鐵,卻偏偏要騎腳踏車。”
為了提升研發效率,早日把貸款系統搞出來,阿里金融的工程師開始了一場科技鏖戰:
他們24小時盯著系統,跟工廠一樣實行著三班倒;
擔心睡過頭,有的工程師甚至把自家小孩的哭聲設定成了手機鈴聲。
阿里雲也不甘示弱:從高管到工程師,他們一邊跟金融業務賠不是、改Bug,一邊回到自己辦公室寫程式碼。
負責金融的胡曉明跑到阿里雲負責人王堅的辦公室門口催他:
你們的系統再不“飛天”,怕是我們的程式設計師就要“飛天”了!
王堅無奈一笑,這一年的春節,“飛天”組的技術人員駐紮進了阿里金融的辦公室。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3
飛天
春節激戰後,阿里雲計算進行了版本大升級,“飛天”終於飛了起來。
改頭換面的“飛天”,不但執行穩定,而且計算力巨大。
不但可以“一秒”放款,還能多次發放小額貸款。
最重要的是,因為系統自主研發、夠便宜,發放一筆網貸的成本,只要1元錢。
網際網路金融,即將步入新的時代。
10年4月13日凌晨1點28分,阿里的網貸系統正式上線。
兩分鐘後,第一筆網際網路小額貸款正式誕生;這一天,阿里金融的每一個人都徹夜難眠。
雖然這筆貸款只有微乎極微的1元,但它意義遠大:
做小買賣的人借錢,從此不用找關係、看臉色、抵押房,甚至找高利貸。
不過,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阿里很快發現他們要做的不止這些:從放貸風控到使用者信用,從琢磨人心到研發大資料。
這種3分鐘申請,1秒放貸,0人工干預的模式,立刻被嗅覺敏銳的資本發現有利可圖:
他們開始爭先恐後的佈局網貸賽道,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市場也開始暗潮湧動。
很快,借貸的大網不僅兜住了小微企業,更蔓延向了本不需要借貸的人。
這事兒咱們下回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