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柳風輕柔,彎月如鉤,圓月似盤;月光灑落,溫涼了一湖秋水,拉近了湖邊幽靜的小路。
夜色朦朧中,我們一路走來,已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農曆八月中秋。八月十五日,中間的那一天,便是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初,盛於宋朝,至明清時,與元旦齊名;乘月而來,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
每一個傳統節日,總會留下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還有在不斷演變中,留下來的現代經典,中秋節也是如此。
古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吳剛折掛,玉兔搗藥,唐玄宗夢遊月宮的傳說至今;今有神舟飛天,“常娥探月”,天地對接,太空相會,成為現實。
相傳遠古時代,十個太陽掛在天空,致河流乾枯,大地龜裂,樁稼絕收,民不聊生。
有感於民眾的疾苦,大力士后羿,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責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於民。
英雄與美女,總會留下許多故事。后羿娶了美麗的常娥姑娘,除了狩獵外,倆人終日長相廝守。
一天,后羿率眾外出打獵。臨行前,將在崑崙山向王母求得的一包仙藥,交給常娥保管。
據說,只要服用仙藥,就會立即飛天成仙。后羿捨不得拋下妻子,不忍獨自服用。
后羿離家後,那個心懷不軌,裝病沒有隨同的蓬蒙,持劍闖入內宅,逼迫常娥交出仙藥。
危急之時,柔弱的常娥迅速拿出仙藥,一口吞服下去。仙藥入口,常娥立時飄離地面,飛向天穹。被逼飛天的常娥,牽掛著丈夫,便降落於離人間最近的月亮,成了仙人。
傍晚時分,后羿狩獵歸來,人們告訴了他發生的變故。后羿驚怒,提劍而出,蓬蒙卻早已逃走。
后羿仰望星空,非恨不已,悲痛之時,忽然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的皎白明亮,那個月影下的身影,酷似常娥。
后羿思妻心切,著人在常娥經常去的後花園,設定香案,放上常娥平日最喜歡吃的鮮果,遙寄遠在月宮的常娥。
而常娥身邊的那隻白兔,相傳是常娥于飛升的惶恐中,抱起了她一直餵養的白兔。玉兔陪在月宮,晝夜不停地搗制長生不老的仙藥。
月宮裡,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傳說是漢朝人,隨修道仙人到了天界,因犯了錯,被貶謫月宮,每天砍伐桂樹,以示懲處。
那是一顆成了仙的桂花樹,生長繁茂,丈高五百,每砍一刀,立即合攏,沒有任何痕跡。可憐的吳剛,不知要砍到何年何月為止。
後來,百姓得知常娥成仙,紛紛於月下祈禱,求得吉祥平安。中秋拜月的風俗,自民間傳開。
歲月悠悠,昨日的拜月,早已演變到後來的望月,賞月,寄託了戀人的幾多相思之苦,還有遠方的遊子幾多思鄉之情。
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寄託了許多的思緒,夢想。相傳唐玄宗曾夢遊月宮,忽聞仙樂陣陣,正應“此曲只應天上來,人間能得幾回聞”。
素來通曉音律的唐玄宗,於夢醒後的激動中,憑藉記憶,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文人墨客對中秋之月,也是鍾愛有加,從攬月,聽月,邀月,思月,到問月,留下了許多詩作。
宋代辛棄疾的《聽月詩》,最是應景;望月思人,聽月聽心,寫盡月宮的事與人:
“聽月樓頭接泰清,依樓聽月最分明。摩天咿呀冰輪響,搗藥叮咚玉杵鳴。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丁丁。偶然一陣香風起,吹下常娥笑語聲"。
夜登高樓,明月當空,似遙不可及;可又在眼前,掛在手邊,似乎觸手可及,攬入懷中。
此時,月上中天。桂花樹下,一把躺椅,任月光流洩,月清如水,夜色撩人。萬籟俱寂中,用閒靜之心,會聽出溪流之聲,竹林松濤之音。心若太躁,不妨聽月養心。
而李白被貶,向天舉杯,邀月共飲,借酒消愁;月光之下,李白、明月、影子彷彿同飲,一首膾炙人口的《邀月》詩,道盡了詩人的失意和孤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而蘇東坡與蘇轍分別七年,獨自來到密州。花好月圓時,望月思親人,問月問己問人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天上月正圓,地上何時才能團圓?
歲月不再,月亮依然。也許是後世人的生活節奏更快了,生活更豐富了,佳節之時,團聚,遊玩,吃喝的多了。
真正觀月的人,寫月的詩,悟月的心境,賞月的情趣,少了許多。“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就是一種真實的寫照。
但我們探索宇宙,翱遊太空,追夢月球的腳步,從沒有停過;正只爭朝夕,把先人們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9月17日,在太空翱翔了90天后,神舟12離開了空間站,3名英雄開啟了回家之旅,從天而降。
三個月不算短。重新整理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太空駐留時間記錄。更有網友感嘆,“我都忘了家裡,還有3個人在太空出差!”
三個月也很快。揮手之間,神舟飛天,追夢九天;功德圓滿,降臨人間;中秋已至,天上月已圓,人間將團圓,歡迎回家!
歲月不老,明月高掛。日月精華,不求驚豔紅塵,只願月白風清,溫暖餘生。
風起,秋月傳佳訊,桂花樹下好溫馨。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